[实用新型]测偏仪用电缆有效
申请号: | 202020752021.X | 申请日: | 2020-05-09 |
公开(公告)号: | CN211828167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30 |
发明(设计)人: | 曲国安;曲行峰;孙鹤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汉缆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同和汉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3/44 | 分类号: | H01B3/44;H01B9/02;H01B7/02 |
代理公司: | 青岛发思特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7212 | 代理人: | 巩同海;赵伟敏 |
地址: | 266100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测偏仪 用电 | ||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电缆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测偏仪用电缆,其包括绞合导体芯,绞合导体芯外设置有双层共挤而成的导体屏蔽层和绝缘层,绝缘层外绕包有半导电缓冲层,半导电缓冲层外设置有屏蔽层,屏蔽层外设置有外护套。本实用新型通过电缆结构的优化设计,解决了导体芯和绝缘外表面因凹凸不平、损伤等导致的电场集中放电,提高产品耐压水平。本实用新型的绝缘层采用聚丙烯极性材料,解决了直流电压下电荷积累导致电场集中而击穿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电缆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测偏仪用电缆。
背景技术
在高压电缆交联生产线上一般会安装一台测偏移设备,该设备主要是在绝缘生产过程中用于绝缘偏心状态的测量,从而达到实时控制的目的。该设备使用的供电电缆额定电压为DC75kV,若要满足该电压的长期运行,必须采用耐直流材料及合适的电缆结构。普通材料中直流电压的电场分布和交流电压相差很大,很容易在材料中产生电荷积累导致局部电场集中而击穿,而导体芯和绝缘外表面如果凹凸不平、有损伤会导致电场集中放电。
目前市场上没有用于测偏仪的电缆,此种电缆在国内还属于空白,需全部采用进口,因此亟需一种具有合适的电缆结构、能够满足使用需求的测偏仪用电缆。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现有电缆存在的上述的不足,提供一种测偏仪用电缆。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测偏仪用电缆,包括绞合导体芯,绞合导体芯外设置有双层共挤而成的导体屏蔽层和绝缘层,绝缘层外绕包有半导电缓冲层,半导电缓冲层外设置有屏蔽层,屏蔽层外设置有外护套。
优选地,绞合导体芯由七根单线绞合而成,中间一根,外周六根,绞向为左向。
优选地,绝缘层采用聚丙烯极性材料,标称厚度为2.8mm,最薄点为2.42mm。
优选地,半导电缓冲层采用半导电尼龙材料,搭盖率不小于15%。
优选地,屏蔽层采用铜丝编织而成,铜单线直径不小于0.12mm,编织密度不小于80%。
优选地,外护套采用PVC材料,标称厚度为1.2mm,最薄点为0.92mm。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电缆结构的优化设计,解决了导体芯和绝缘外表面因凹凸不平、损伤等导致的电场集中放电,提高产品耐压水平;
(2)本实用新型的绝缘层采用聚丙烯极性材料,解决了直流电压下电荷积累导致电场集中而击穿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1、绞合导体芯;2、导体屏蔽层;3、绝缘层;4、半导电缓冲层;5、屏蔽层;6、外护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测偏仪用电缆,包括绞合导体芯1,绞合导体芯1外设置有双层共挤而成的导体屏蔽层2和绝缘层3,绝缘层3外绕包有半导电缓冲层4,半导电缓冲层4外设置有屏蔽层5,屏蔽层5外设置有外护套6。
以额定电压为DC75kV的电缆为例,绞合导体芯1由七根单线绞合而成,中间一根,外周六根,绞向为左向;导体屏蔽层近似厚度为0.3mm;绝缘层3采用聚丙烯极性材料,标称厚度为2.8mm,最薄点为2.42mm;半导电缓冲层4采用半导电尼龙材料,搭盖率不小于15%;屏蔽层5采用铜丝编织而成,铜单线直径不小于0.12mm,编织密度不小于80%;外护套6采用PVC材料,标称厚度为1.2mm,最薄点为0.92mm。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汉缆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同和汉缆有限公司,未经青岛汉缆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同和汉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75202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