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产品条码在线自动扫描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0763624.X | 申请日: | 2020-05-11 |
公开(公告)号: | CN211857484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03 |
发明(设计)人: | 谢武;范久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洋通信技术(深圳)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K7/10 | 分类号: | G06K7/10;G06K7/14;F16M13/02;F16M11/04 |
代理公司: | 广州高炬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376 | 代理人: | 杨明辉 |
地址: | 518100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产品 条码 在线 自动 扫描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产品条码在线自动扫描装置,包括条码支架、横向可调支架、条码读取器固定支架以及条码读取器,所述条码支架固定于生产流水线的一侧,所述横向可调支架设置于所述条码支架的上端,所述横向可调支架上设置有一滑槽,所述条码读取器固定支架滑动设置于所述滑槽上,所述条码读取器设置于条码读取器固定支架上,其与电脑控制系统相互电连接。本实用新型产品条码在线自动扫描装置,通过设置的滑动连接的横向可调支架与条码读取器固定支架,使得条码读取器能够在可移动的范围内进行位置调整,对不同位置的条码进行读取,其结构灵活,便于安装于流水线上,另外其能够代替人工扫描的方式,减少作业人员,节约成本。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条码识别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产品条码在线自动扫描装置。
背景技术
条形码(barcode)是将宽度不等的多个黑条和空白,按照一定的编码规则排列,用以表达一组信息的图形标识符。常见的条形码是由反射率相差很大的黑条(简称条)和白条(简称空)排成的平行线图案。条形码可以标出物品的生产国、制造厂家、商品名称、生产日期、图书分类号、邮件起止地点、类别、日期等许多信息,因而在商品流通、图书管理、邮政管理、银行系统等许多领域都得到广泛的应用。
形码技术(bar code technology,BCT)是在计算机的应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它是为实现对信息的自动扫描而设计的,它是实现快速、准确而可靠地采集数据的有效手段。条形码技术的应用解决了数据录入和数据采集的瓶颈问题,为物流管理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持。条形码是由一组规则的条空及对应字符组成的符号,用于表示一定的信息。条形码技术的核心内容是通过利用光电扫描设备识读这些条形码符号来实现机器的自动识别,并快速、准确地把数据录入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从而达到自动管理的目的。条形码技术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标准符号技术、自动识别技术、编码规则、印刷技术和应用系统设计5个部分。
随着物联网上网迅速发展,产品流通的国际化使得对产品地域化保护要求越来越苛刻,所有产品上包含有产品信息以及商业信息的条形码,在产品追溯以及地域保护方面起到尤为突出的作用。通过自动条码扫描系统,客户能更好的看到生产过程中的一些情况,同时也帮助企业对标准产品实现0差错,以及平常生产过程中的错误率达到更好的控制,而现在条码粘贴或打印过程中,容易出现条码不能读取,条码内容信息错误,条码位数错误,以及条码重复等问题,目前仍需要人工使用扫描器对条码进行识别,但人工效率低,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另外采用人工检测识别的方式时误差大,存在不确定的风险。
现有技术中,专利号为201821668026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条码扫描器支架及条码扫描设备。其中条码扫描器支架包括底座、立柱、进料部和条码扫描器,所述立柱安装在所述底座上,所述进料部安装在所述立柱上,所述进料部包括底板和支撑件,所述支撑件位于所述底板的上方,所述支撑件与所述底板之间存在间隙,用于供条码纸穿过,所述条码扫描器安装在所述支撑件上。
上述专利所公开的条码扫描器支架及条码扫描设备,能够固定条码扫描器,而且还能限定条码纸的运动方向,保证条码扫描器能够快速地扫描条码纸,提高条码的识别效率;当现有技术仍存在一定缺陷,由于该种条码扫描设备通过将条码扫描器安装在支撑件上,其扫描的条码纸对象均为在底板与支撑件之间穿过的条码纸,因此该设备限制于该设备的体积,难以运用于流水线上物品上产品条码的扫描检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产品条码在线自动扫描装置,通过设置的滑动连接的横向可调支架与条码读取器固定支架,使得条码读取器能够在可移动的范围内进行位置调整,对不同位置的条码进行读取,其结构灵活,便于安装于流水线上,另外其能够代替人工扫描的方式,减少作业人员,节约成本。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洋通信技术(深圳)有限公司,未经东洋通信技术(深圳)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76362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