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h形双排钢板桩支护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020779265.7 | 申请日: | 2020-05-12 |
公开(公告)号: | CN212801549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26 |
发明(设计)人: | 颜春;贺剑辉;韦永超;谢耀州;谢明志;唐新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交科集团有限公司;广西高速公路投资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7/04 | 分类号: | E02D17/04;E02D17/20;E02B3/12;E02D5/04;E02D5/06;E02D5/08 |
代理公司: | 广西南宁公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5104 | 代理人: | 杨立华 |
地址: | 530007 广西壮***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形双排 钢板 支护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h形双排钢板桩支护结构,包括前排桩、后排桩和横梁,前排桩和后排桩为两排平行对称布置的由相互咬合连接的U形钢板桩构成的连续桩墙,后排桩的桩顶低于前排桩的桩顶;前排桩和后排桩之间采用横梁垂直连接后排桩桩顶和前排桩;后排桩桩顶上方回填加筋土。该支护结构抗倾覆、抗滑移及整体稳定性较好,钢板桩可重复利用,施工设备小巧、能适应复杂场地地形且施工速度快、省时省力,扩展了有限刚度钢板桩在基坑及边坡支护工程中的应用,可广泛应用于基坑工程、路堑边坡和河道码头护岸等。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岩土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h形双排钢板桩支护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我国钢材产量不断提升,早已超过全球总产量的50%,但是我国钢板桩的使用量远低于其它发达国家。近年来,我国几家大型钢铁厂加大了钢板桩的生产产能,同时有许多公司引进了国外先进的施工设备及工艺,为钢板桩在实际工程的大量应用提供了很好的基础。钢板桩是流水化生产,生产效率高,具有成桩质量可靠,桩身强度高,抗弯、抗剪、抗拉性能优异,施工机械化程度高、噪音小,施工过程无污染,施工效率高,工期短,单桩承载力所需造价比常规灌注桩低,还能重复利用,符合节能减排、绿色建造要求等特点,因此,钢板桩广泛应用于岩土工程边坡支挡和基坑支护领域。然而,受限于生产方便、搬运及运输和施工条件原因,钢板桩长度较短(一般长度不超过12m),截面尺寸较小(单宽一般为400mm~600mm),单桩承载力抗弯能力相对较低,变形较大。常规双排桩支护结构是以其前后排灌注桩和横向联系梁形成空间门架式支护结构,抗侧移刚度较大,一般对于深度10m以内的基坑,可无需在基坑内设置内撑或锚索,方便施工,节省工期,而受到工程界青睐。但是,对于地下水丰富、地下位高、需要隔水的基坑工程,由于前后排分离式钢筋混凝土桩无法止水,需要额外设置止水帷幕,增加了施工工序和工程造价。很多工程中的支护结构只在施工主体结构完成前起到支护作用,随着主体结构完成,支护结构完成设计使命后而被废弃,但却无法重复利用,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此外,常规双排桩一般桩顶与地面齐平,本质上还是属于悬臂结构,在侧向土压力作用下发生变形,在刚架梁的作用下,其前排桩受压,表现为压弯构件,后排桩受拉,表现为拉弯构件。对于混凝土构件的灌注桩来说,而混凝土结构构件抗拉性能较差,容易出现裂缝而影响耐久性。如何减小结构构件受拉,对改善结构构件受力有利,且能减小结构变形。随着社会对城市基础建设工期的要求越来越短,如应急抢险工程,传统的支护桩结构如柱列式灌注桩、双排灌注桩、地连墙,虽然刚度较大,承载力较高,但其施工步序多,施工工期长,难以适应工期很紧张的支护工程。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组合灵活、性能优良且可重复利用的h形双排钢板桩支护结构,适用于基坑工程、路堑边坡和河道码头护岸等,具有施工快速、省时省力等优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h形双排钢板桩支护结构,包括前排桩、后排桩和横梁,前排桩和后排桩为两排平行对称布置的由相互咬合连接的U形钢板桩构成的连续桩墙,后排桩的桩顶低于前排桩的桩顶;前排桩和后排桩桩顶之间采用横梁垂直连接。
U形钢板桩两端设有锁口,相邻U形钢板桩的锁口相互咬合连接。
前排桩和后排桩的排距为1.0-6.0m,后排桩的桩顶比前排桩桩顶低1.0-4.0m。
前排桩和后排桩之间每间隔一根或两根U形钢板桩采用横梁垂直连接后排桩桩顶和前排桩。
横梁为工字钢,其抗弯刚度和钢板桩相同。
工字钢两端焊接带螺栓孔的钢板。
工字钢通过螺栓孔和螺栓将后排桩桩顶和前排桩连接。
横梁上方铺设加筋土,加筋土为回填在横梁上方的采用素土分层回填至地面并经分层压实且分层铺设有土工格栅加筋的回填土体,每层0.5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交科集团有限公司;广西高速公路投资有限公司,未经广西交科集团有限公司;广西高速公路投资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77926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轨道延伸传送机构
- 下一篇:一种学习资料的收集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