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增大爬电距离的电容器外壳及电容器有效
申请号: | 202020799097.8 | 申请日: | 2020-05-14 |
公开(公告)号: | CN211879235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06 |
发明(设计)人: | 欧名杰;罗飞雪;刘海;李洋;尹兵;马呷呷;赵明;谢万亮;杨继刚;杨国均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省科学城久信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G2/10 | 分类号: | H01G2/10;H01G2/20 |
代理公司: | 成都诚中致达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51280 | 代理人: | 阮涛 |
地址: | 621054***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增大 距离 电容器 外壳 | ||
一种增大爬电距离的电容器外壳,包括顶面开口的壳体,所述壳体两端设有端子引出孔,所述壳体内部设有多个隔片,以将串联的电容芯子隔开;各所述隔片一端固定于所述壳体内壁,另一端与所述壳体之间设有间隙,使所述隔片端面与所述壳体之间形成通道,以便电容芯子的引线串接。隔片结构设计,将串联的电容芯子隔开,可以增大电容芯子之间的爬电距离,避免电容器击穿损毁;封装后多个隔片将绝缘层固定,避免了绝缘层与壳体滑脱;隔片封装于壳体内部,使得隔片不易缺损,确保电容器的防爬电效果,且电容器外观规整,易于安装使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容器封装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增大爬电距离的电容器外壳及电容器。
背景技术
在一定的高压下,电容器的两极之间常因距离过短而放电,即爬电现象,也称为空气击穿。电容器制造时,要按照国家电网的标准要求,在设计上做调整,或者技术上做处理让两极间做一个保护,使极间距离加大,以避免因爬电现象损毁电容器。目前常用的增大爬电距离的方法是,在电容器外壳外壁设置伞裙边,这使得电容器外观不规则,加工制造不方便;后期使用中若外壁的伞裙缺损也会减小实际爬电距离,不能起到很好的防爬电作用。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相关技术问题和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增大爬电距离的电容器外壳,在壳体内部间隔设置多个隔片,以增大电容芯子之间的爬电距离,隔片封装在壳体内部不会损坏,结构简单实用,便于加工制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方案:
一种增大爬电距离的电容器外壳,包括顶面开口的壳体,所述壳体两端设有端子引出孔,所述壳体内部设有多个隔片,以将串联的电容芯子隔开;
各所述隔片一端固定于所述壳体内壁,另一端与所述壳体之间设有间隙,使所述隔片端面与所述壳体之间形成通道,以便电容芯子的引线串接。
进一步地,所述隔片等距设置;每间隔两个电容芯子设置一个所述隔片。
进一步地,各所述隔片交错固定于所述壳体内壁,以使所述隔片端面与所述壳体之间形成蛇形的通道。
更进一步地,各所述隔片表面设置防滑毛刺。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和隔片采用塑料材质;所述隔片与壳体通过一体注塑制得。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容器,包括如上所述的增大爬电距离的电容器外壳,每两个所述隔片之间安装至少一个电容芯子,各电容芯子的引线通过所述隔片与壳体的间隙串接。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
1、隔片结构设计,将串联的电容芯子隔开,可以增大电容芯子之间的爬电距离,避免电容器击穿损毁;封装后多个隔片将绝缘层固定,避免了绝缘层与壳体滑脱;隔片封装于壳体内部,使得隔片不易缺损,确保电容器的防爬电效果,且电容器外观规整,易于安装使用。
2、隔片交错等距设置,进一步延长两隔片间电容芯子的爬电距离,使用更安全;隔片将封装后的绝缘层交错固定,并且隔片表面设置防滑毛刺,绝缘层固定更牢固,有效避免绝缘层因热胀冷缩而松动。
3、隔片和壳体通过一体注塑制得,结构简单,便于加工,且成本低廉。
4、采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电容器外壳制造电容器,直接从开口处放入电容芯子,然后从开口灌注绝缘材料,相对于端部开口的柱状电容器,电容芯子安装和绝缘层填充都比较方便,且绝缘层不易松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1-壳体,10-端子引出孔,2-隔片。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省科学城久信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四川省科学城久信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79909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