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减温水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20812945.4 | 申请日: | 2020-05-15 |
公开(公告)号: | CN212777304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23 |
发明(设计)人: | 王洪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联合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2G5/12 | 分类号: | F22G5/12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欣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09 | 代理人: | 梁斌 |
地址: | 310022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温水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减温水系统,能降低锅炉给水泵电耗并有利于延长设备使用寿命。锅炉给水泵的中间抽头与减温水母管通过管道连接,在该管道上安装有电动关断阀;锅炉给水泵的出口与高压给水母管通过管道连接,在该管道上也安装有电动关断阀;高压给水母管上安装有电动闸阀;高压给水支管为两根,两根高压给水支管的进口均与高压给水母管连接,连接处位于电动闸阀的两侧,两根高压给水支管的出口合并后与减压阀的进口连接,减压阀的出口通过管道与减温水母管连接,并在该管道上安装有电动关断阀;减温水支管为两根,两根减温水支管进口与减温水母管连接,出口分别与减温减压器和减温器连接;减温水支管上安装有减温水调节阀。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减温水系统,属于热电联产项目中的减温器和减温减压器的减温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热电联产项目中,超高压参数及以下机组的减温减压器和减温器是作为保障供热安全和稳定的重要设备。而减温设备的减温水通常直接采用高压给水,然后通过减温水调节阀降压至合适参数喷入减温设备从而实现减温目的。
随着机组参数的提高,减温水压力不断提高,同时消耗的给水泵电耗大幅提高,而同样的供热参数的减温设备所需的减温水压力不变,这部分压差只能通过减温水调节阀和节流组件来消耗,这样不但浪费了高品位的电能,而且减温水调节阀和节流组件极易因冲蚀而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的减温水系统,能降低锅炉给水泵电耗并有利于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减温水系统,包括锅炉给水泵、高压给水母管、减温水母管、减温减压器、减温器和减温水调节阀;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动关断阀、电动闸阀、减压阀、减温水支管、高压给水支管和关断阀;锅炉给水泵的中间抽头与减温水母管通过管道连接,在该管道上安装有电动关断阀;锅炉给水泵的出口与高压给水母管通过管道连接,在该管道上也安装有电动关断阀;高压给水母管上安装有电动闸阀;高压给水支管为两根,两根高压给水支管的进口均与高压给水母管连接,连接处位于电动闸阀的两侧,两根高压给水支管的出口合并后与减压阀的进口连接,减压阀的出口通过管道与减温水母管连接,并在该管道上安装有电动关断阀;减温水支管为两根,两根减温水支管进口与减温水母管连接,出口分别与减温减压器和减温器连接;减温水支管上安装有减温水调节阀。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减温水母管上设右压力测点。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锅炉给水泵采取中间抽头型式。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止回阀,在锅炉给水泵中间抽头与减温水母管连接的管道上安装有止回阀,在锅炉给水泵出口与高压给水母管连接的管道上也安装有止回阀,在减温水支管上安装有止回阀。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结构设计合理,本实用新型利用锅炉给水泵中间抽头作为减温减压器和减温器的减温水主要来源,高压给水作为备用水源,该技术方案能大幅降低减温水压力,降低锅炉给水泵电耗,减少减温水阀组的磨损,延长使用寿命,从而提高机组运行经济性及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而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包括锅炉给水泵1、止回阀2、电动关断阀3、高压给水母管4、减温水母管5、电动闸阀6、减压阀7、减温水调节阀8、减温减压器9、减温器10、减温水支管11、压力测点12和高压给水支管13。
锅炉给水泵1采取中间抽头型式,中间抽头压力应高于减温减压器9和减温器10二次蒸汽压力,不小于2MPa。当有多种参数的减温减压器9和减温器10时,以最高供汽参数作为给水泵抽头压力选择依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联合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国联合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81294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