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提高加热效率的釜底加热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0828426.7 | 申请日: | 2020-05-18 |
公开(公告)号: | CN212309574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08 |
发明(设计)人: | 张保军;岳秀伟;王新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西高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19/00 | 分类号: | B01J19/00;H05B6/10;H05B6/40;H05B3/3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12000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高 加热 效率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种提高加热效率的釜底加热装置,包括安装壳、釜底支撑单元和电热单元;所述安装壳包含有安装筒和底盘,安装筒的两端均开口,所述底盘为锥台状的盘体,且安装筒的底部开口与所述底盘的顶部连接,安装筒的内壁套接有隔热层;所述安装筒的顶部内侧通过连接柱连接釜底支撑单元,所述安装筒的内侧设置有涡流线圈,所述涡流线圈位于釜底支撑单元的外侧,且涡流线圈的顶部连接连接柱的底侧,涡流线圈的两端分别与固定在安装筒外侧的正极接头和负极接头连接;可以避免热能向外扩散,可以热能更多的集中传导至釜底,提高了热传导效率,从而提高釜底的加热效率,并且采用不同的加热方式进行加热,可以满足快速加热的需求。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釜底加热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提高加热效率的釜底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在需要溶剂的反应中都需要通过反应釜,并且需要反应使用的反应釜也需要进行加热来实现反应或者促进反应的进行,现有的反应釜一般都采用釜底加热来实现,但是已知的加热装置对釜底热传导效率低,热能容易向外散发,减小了对反应釜的热量传递,从而导致釜底加热效率变低,不能满足快速加热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一种提高加热效率的釜底加热装置,可以避免热能向外扩散,可以热能更多的集中传导至釜底,提高了热传导效率,从而提高釜底的加热效率,并且采用不同的加热方式进行加热,可以满足快速加热的需求,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提高加热效率的釜底加热装置,包括安装壳、釜底支撑单元和电热单元;
所述安装壳包含有安装筒和底盘,安装筒的两端均开口,所述底盘为锥台状的盘体,且安装筒的底部开口与所述底盘的顶部连接,安装筒的内壁套接有隔热层;
所述安装筒的顶部内侧通过连接柱连接釜底支撑单元,所述安装筒的内侧设置有涡流线圈,所述涡流线圈位于釜底支撑单元的外侧,且涡流线圈的顶部连接连接柱的底侧,涡流线圈的两端分别与固定在安装筒外侧的正极接头和负极接头连接;
所述底盘的内侧底部中心固定连接空心柱的底部,所述空心柱的顶端通过固定盘安装有电热单元,所述底盘的内侧面通过支撑组件连接侧面反射板,且空心柱的中部与底部反射板的中部圆孔固定套接。
反应釜的底部放置在釜底支撑单元内,通过正极接头和负极接头为涡流线圈提供电能,涡流线圈产生涡流能使反应釜发热,电热单元也对反应釜釜底加热,使用两个加热方式对釜底加热,可提高加热效率,并且通过安装筒内侧的隔热层隔热,减少受涡流加热的釜底的热量散失,并且通过侧面反射板和底部反射板将电热单元往其他方向发散的红外热能反射至釜底,减少热能的浪费,进一步提高加热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釜底支撑单元包含有顶环、连杆和底环,所述顶环的直径大于底环的直径,且顶环和底环通过等角度分布的不少于三个的连杆连接,连接柱与连杆数量相同,且连接柱远离安装筒的一端与连杆的顶端连接。顶环、连杆和底环形成一个底部直径小于顶部的锥台状框架,可以使反应釜釜底放入并且保持稳定。
进一步的,所述电热单元包含有耐热玻璃套和电热丝,电热丝螺旋向上且螺旋直径逐渐增大,所述电热丝上套接有耐热玻璃套。
耐热玻璃套由耐热玻璃制成,并且内部抽真空,可以避免电热丝氧化,电热丝的形状可以提高与釜底接触面积,有利于加热的效率提升。
进一步的,还包括保护套管和导线,所述空心柱内部穿插有保护套管,保护套管的顶端穿过固定盘且底端穿过底盘的底部,所述保护套管内贯穿设有导线,且导线的一端连接电热丝。
保护套管可以采用绝缘隔热的导线皮,对导线进行保护。
进一步的,支撑组件包含有支杆和撑块,支杆的一端连接底盘的内壁,且支杆的另一端通过撑块连接侧面反射板的外侧。支杆和撑块用于固定侧面反射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高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陕西高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82842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