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防静脉滴注不畅的静脉留置针有效
申请号: | 202020830543.7 | 申请日: | 2020-05-18 |
公开(公告)号: | CN213759951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3 |
发明(设计)人: | 郭蕾;黄柏程;臧二梅;王海侠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省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 |
主分类号: | A61M5/158 | 分类号: | A61M5/158 |
代理公司: | 徐州市三联专利事务所 32220 | 代理人: | 张斌 |
地址: | 221000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静脉 滴注 不畅 留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静脉滴注不畅的静脉留置针,属于一次性静脉留置针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方案包括三通管,三通管上安装钢针,三通管上有连接管颈,钢针前端从所述连接管颈的端部向外伸出,所述连接管颈的前端连接有套在钢针外的留置针套管,所述连接管颈的前端面与所述留置针套管的根部外壁之间连有防止留置针套管折弯的缓冲过渡结构。本实用新型将连接管颈的前端面与所述留置针套管的根部外壁之间连有防止留置针套管折弯的缓冲过渡结构,可加强留置针套管后部的强度,延缓坡度,有效防止留置针套管与三通连接处发生折弯,从而有效防止静脉滴注不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材,具体涉及一种一次性外周静脉留置针。
背景技术
一次性外周静脉留置针是医院输液常用的医疗用品,使用面广量大。目前,临床中部分患者使用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1-2天以后易出现药液静滴不通畅的现象,一般有3种原因:1.由于三通前端有一定的厚度,三通前端与留置针套管间形成的直角台阶过高,造成穿刺后留置针套管与皮肤穿刺点会形成一定的夹角,导致留置针套管与透明三通连接处容易发生折弯。2. 留置针套管的前端开口贴在血管壁上。3. 留置针套管内被血栓堵塞。
医护人员为解决此问题,经常需要揭开透明敷贴,反复调整留置针针头的位置,或使用生理盐水冲管,或使用胶贴牵拉留置针的后端,如这些方法仍不能解决问题,最终则需更换留置针重新穿刺,既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又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时间和工作负担,还易引起医疗纠纷。目前,已有专利可预防套管内血栓的形成,但针对前2种原因还没有较好的解决方法。
发明内容
为解决药液静滴不通畅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静脉滴注不畅的静脉留置针,是在原有一次性外周静脉留置针的基础上,将连接管颈的前端面与所述留置针套管的根部外壁之间连有防止留置针套管折弯的缓冲过渡结构,可加强留置针套管后部的强度,大大减小穿刺后留置针套管与皮肤穿刺点之间形成的夹角,延缓坡度,有效防止留置针套管与三通连接处发生折弯,从而有效防止静脉滴注不畅。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防静脉滴注不畅的静脉留置针,包括三通管,三通管上安装钢针,三通管上有连接管颈,钢针前端从所述连接管颈的端部向外伸出,所述连接管颈的前端连接有套在钢针外的留置针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颈的前端面与所述留置针套管的根部外壁之间连有防止留置针套管折弯的缓冲过渡结构。
作为一种实施例,所述缓冲过渡结构是从所述连接管颈的前端面向所述留置针套管的外壁逐渐收缩的锥形缓冲垫或台阶式缓冲垫。
作为一种实施例,所述缓冲过渡结构是从所述连接管颈的前端面向所述留置针套管的外壁逐渐收缩的若干个环布的加强筋板。
进一步地,所述缓冲过渡结构的长度为1-2毫米。
进一步地,所述缓冲过渡结构的根部边缘与所述连接管颈的前端面外沿无缝直接对接,或者所述缓冲过渡结构的根部边缘比所述连接管颈的前端面外沿略向内错开出一定距离。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留置针套管的前端开口是与留置针套管的轴线成角度的斜面开口,斜面开口的开口方向在扎针时与钢针的前端开口方向错开。
进一步地,所述三通管的侧部有分叉管,所述斜面开口的开口方向与分叉管错开90度。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留置针套管的侧部制作有径向开口的侧孔,侧孔的开口方向与钢针的前端开口的开口方向错开。进一步地,所述侧孔的开口方向与钢针的前端开口的开口方向错开60度至180度。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连接管颈与穿刺点附近皮肤接触的部分形成有与留置针套管的轴线成角度的平滑斜面,所述缓冲过渡结构的根部与平滑斜面的前沿相连接的部分作出适配性的延伸。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省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未经江苏省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83054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