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组合式潜孔锤有效
申请号: | 202020832809.1 | 申请日: | 2020-05-19 |
公开(公告)号: | CN215830422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15 |
发明(设计)人: | 杨俊志;李小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俊志;李小明 |
主分类号: | E21B4/14 | 分类号: | E21B4/14;E21B17/18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众志华清知识产权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3123 | 代理人: | 王苑祥 |
地址: | 057350 河北省邯郸***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组合式 潜孔锤 | ||
一种组合式潜孔锤,属于工程机械技术领域,包括借助钻杆与动力提供机构连接且形状呈凸型的外壳,所述潜孔锤还包括沿外壳中轴线套装在外壳内呈倒Y型的排渣管、设置在外壳内中部的油气仓、设置在外壳内下部并与油气仓连接的冲击器组以及周向均匀设置在外壳上的进水管;所述油气仓上端与由外壳上部和排渣管之间空隙构成的进气管连通。通过对潜孔锤的结构进行优化,实现供气、排渣分离,在潜孔锤作业把地层打碎的同时,由渣浆泵将碎屑通过排渣管排出,保证了潜孔锤的工作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工程机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组合式潜孔锤。
背景技术
潜孔锤的实质,是在凿岩过程中使冲击器潜入孔内,以减小由于钎杆传递冲击功所造成的能量损失,从而减小孔深对凿岩效率的影响;现有的潜孔锤钻机在使用的过 程中存在一定的弊端,机器在钻井工作时会产生碎屑,这些碎屑会增加钻机的工作压力,从而降低其工作效率。为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技术中,通过在钻井过程中增加泡沫混合流体,利用泡沫混合流体将产生的碎屑返出到井口之外,从而减小孔内液柱密度,减轻设备工作压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组合式潜孔锤,通过对潜孔锤的结构进行优化,实现供气、排渣分离,在潜孔锤作业把地层打碎的同时,由渣浆泵将碎屑通过排渣管排出,保证了潜孔锤的工作效率。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组合式潜孔锤,包括借助钻杆与动力提供机构连接且形状呈凸型的外壳,所述潜孔锤还包括沿外壳中轴线套装在外壳内呈倒Y型的排渣管、设置在外壳内中部的油气仓、设置在外壳内下部并与油气仓连接的冲击器组以及周向均匀设置在外壳上的进水管;所述油气仓上端与由外壳上部和排渣管之间空隙构成的进气管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排渣管进口设置在外壳下端面。
进一步地,所述进水管至少设置2组、出水口设置在外壳下端面边缘位置、进水口借助管路与水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钻杆为双层套管式钻杆、包括:外管和套装在外管内的内管;内管上端与渣浆泵连接、下端与排渣管连接,内管和外管之间构成的输气管连接在油气仓的进气管和空压机之间。
采用本发明产生的有益效果:通过对潜孔锤的结构进行优化,实现供气、排渣分离,在潜孔锤作业把地层打碎的同时,由渣浆泵将碎屑通过排渣管排出,保证了潜孔锤的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潜孔锤的结构剖视图;
图2是图1的A-A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看附图1和2,一种组合式潜孔锤,包括借助钻杆与动力提供机构连接且形状呈凸型的外壳3-2-1,所述潜孔锤还包括沿外壳3-2-1中轴线套装在外壳3-2-1内呈倒Y型的排渣管3-2-4、设置在外壳3-2-1内中部的油气仓3-2-2、设置在外壳3-2-1内下部并与油气仓3-2-2连接的冲击器3-2-3组以及周向均匀设置在外壳3-2-1上的进水管3-2-5;所述油气仓3-2-2上端与由外壳3-2-1上部和排渣管3-2-4之间空隙构成的进气管连通。冲击器3-2-3借助支撑管与油气仓3-2-2下端连接,形成冲击器安装结构,由冲击器3-2-3倒插装进支撑管内,上有螺扣锁紧、下有固定销固定。
排渣管3-2-4进口设置在外壳3-2-1下端面。
进水管3-2-5至少设置2组、出水口设置在外壳3-2-1下端面边缘位置、进水口借助管路与水泵连接;在作业中水不冲刷孔壁。如图1和2的实施例,进水管3-2-5的数量为4组。
钻杆为双层套管式钻杆、包括:外管和套装在外管内的内管;内管上端与渣浆泵连接、下端与排渣管3-2-4连接,内管和外管之间构成的输气管连接在油气仓3-2-2的进气管和空压机之间。双层套管式钻杆的内管端口借助密封O型圈和丝扣连接;外管端口由丝扣和密封O型圈连接。内管和外管之间构成的输气管、内管构成的排渣管来完成进气和出渣的效果,内管过水渣混合物,内管和外管之间构成的输气管过高压气,高压空气进入油气仓3-2-2,使多个冲击器能均匀受压作业,高压空气进入油气仓3-2-2使油气仓3-2-2内的润滑油振动飞溅和空气混合带入冲击器达到冲击器内部零件润滑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俊志;李小明,未经杨俊志;李小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83280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