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车载手机无线充电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0844393.5 | 申请日: | 2020-05-19 |
公开(公告)号: | CN212462815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2 |
发明(设计)人: | 刘东立;郎清泉;黄祖鑫;符煜迪;任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黑龙江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H02J50/10;H02J50/80 |
代理公司: | 武汉尚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2261 | 代理人: | 胡艳 |
地址: | 150000 黑龙江省哈***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载 手机 无线 充电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载无线充电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车载手机无线充电装置,车载直流电经过隔离升压电路为整个装置提供电能;隔离升压电路与电能变换电路连接;电能变换电路与能量发射线圈连接;能量发射线圈通过磁耦合将能量耦合至能量接收线圈;能量接收线圈与电能转换电路相连;电能转换电路与反馈电路连接;反馈电路中的电压检测电路和电流检测电路检测手机端的充电电压和电流,保证恒压或者恒流对手机充电;控制电路与反馈电路通过蓝牙通信的方式传输数据,将手机充电的电压和电流数据传输到控制电路。本实用新型的车载手机无线充电装置具有结构简单、充电时间短、充电效率高、发热量小的特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载无线充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载手机无线充电装置。
背景技术
无线充电产品在我们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得到快速发展,如车载手机无线充电装置等无线充电产品近年来得到普遍发展,但目前市场上的车载手机无线充电装置存在充电时间长、充电效率低、充电过程中发热严重等问题。无线电能传输根据其原理主要分为电磁耦合式、电磁感应式、磁共振式以及电磁波式四种,其中电磁耦合式无线充电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利用电磁耦合式无线充电技术作为车载手机无线充电装置的理论基础。基于电磁耦合式车载手机无线充电装置具有充电时间短、充电效率高、发热量小等优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车载手机无线充电过程中存在的充电时间长、充电效率低、充电过程中发热严重等问题,而提出的一种车载手机无线充电装置,本实用新型的车载手机无线充电装置利用电磁耦合技术,通过电能变换电路和能量发射线圈将电磁能耦合到能量接收线圈,能量接收线圈通过电能转换装置给手机端充电,其中电能变换电路和能量发射线圈均位于车载端,能量接收线圈和电能转换电路位于充电手机内部,其中能量发射线圈形状扁平且表面积大,整个车载手机无线充电装置结构简单,能够实现充电时间短、充电效率高、发热量小的特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车载手机无线充电装置,包含隔离升压电路、电能变换电路、能量发射线圈、能量接收线圈、电能转换电路、反馈电路和控制电路;所述隔离升压电路包括EMI电路和升压电路;电能变换电路包括滤波电路和逆变电路;能量发射线圈形状扁平且表面积大,能量接收线圈位于手机内部;电能转换电路包括整流滤波电路和输出稳压电路;反馈电路包括电压检测电路、电流检测电路和反馈通信电路;控制电路包括信号接收电路、PWM控制电路和隔离驱动电路;所述隔离升压电路外接车载V直流电源,经过EMI电路和带有隔离的升压电路后得到更高等级的直流电压;电能变换电路与隔离升压电路连接,直流高电压经过滤波电路后被逆变电路转化为高频交流电;能量发射线圈与逆变电路连接,能量发射线圈被高频交流电压驱动,能量接收线圈对能量发射线圈周围的电磁能进行耦合,因此能量被传递到能量接收线圈;能量接收线圈与电能转换电路连接,整流滤波电路和输出稳压电路将接收的电能转换成稳定的直流电给手机端充电;电压检测电路和电流检测电路对手机充电电压和电流进行反馈采样,通过反馈通信电路将采样的电压和电流值利用蓝牙传送给信号接收电路;PWM控制电路与信号接收电路连接,根据信号接收电路接收的信号值产生不同占空比的PWM波;隔离驱动电路与PWM控制电路相连,PWM波经过隔离驱动电路后对逆变电路中的开关管进行驱动,通过开关管的开通与关断,保证手机充电电压或者电流恒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载手机无线充电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利用恒定的电压或电流对手机进行无线充电,同时车载端能量发射线圈形状扁平且表面积大,使得整个车载手机无线充电装置结构简单,能够实现充电时间短、充电效率高、发热量小的特点。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总体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黑龙江科技大学,未经黑龙江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84439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