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可开合的孔内电阻率测试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0857908.5 | 申请日: | 2020-05-21 |
公开(公告)号: | CN212391422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22 |
发明(设计)人: | 李晓阳;罗盈洲;郭钢;艾姣姣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建四局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7/04 | 分类号: | G01N27/04;G01V3/00 |
代理公司: | 贵阳中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52100 | 代理人: | 朱法恒 |
地址: | 510030 广东省广州市花都***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可开合 电阻率 测试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开合的孔内电阻率测试装置,包括外筒以及设置在外筒内的内筒,在外筒的侧壁上按一定的间距开设有一组工作孔,在内筒的外壁上固定安装有一组与工作孔对应的弹簧片,在每块弹簧片上固定有电极,且工作孔的直径大于电极的直径,在内筒内设置有电缆线,所述的电极通过电缆线与外部的电阻率测试仪连接。本实用新型在外筒上开有工作孔,当通过转动手盘转动内筒时,固定在弹簧片上的电极则会沿着弧形导向槽滑动,直至电极从工作孔中伸出,此时测试装置进入工作状态,电极与钻孔内的土体接触,实现贴合钻孔进行地电测试,让测试数据结果更加准确可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开合的孔内电阻率测试装置,属于溶洞探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进入新世纪,随着建筑水平提高和日益短缺的土地资源问题,我们要把建筑用地的目光转向曾经不利于建造的岩溶地区,需要克服岩溶地区带来的缺陷,建造适合人们居住、活动、办公的安全建筑物。因此,对溶洞的处理就成为关键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溶洞的探测。就目前常用溶洞探测方法来看,电极一般只布置在地表,通过在地表同时布置大量电极(一般不少于60根),测量地下二维地电断面的电阻率分布,形成地下电阻率剖面图。但目前的地表电阻率测试装置简陋,探测过程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干扰,且跑极方式也比较繁复,遇到需探测的剖面较大时往往要布置数量较大的电极,要逐点平移电极,不能很好地适应一些复杂的地形进行探测,需要较开阔的场地才能探测完整的剖面。此外,目前的地表测试存在探测深度浅,不能深入地层,只在地表处布置电极,对较深处的溶洞有时不能探测到,探测深度范围不足,往往很难获取准确的地电信息、数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成本低、操作简单、方便实用的可开合的孔内电阻率测试装置,该装置可让电极能够伸入钻孔内,实现贴合钻孔进行地电测试,让测试数据结果更加准确可靠。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开合的孔内电阻率测试装置,包括外筒以及设置在外筒内的内筒,在外筒的侧壁上按一定的间距开设有一组工作孔,在内筒的外壁上固定安装有一组与工作孔对应的弹簧片,在每块弹簧片上固定有电极,且工作孔的直径大于电极的直径,在内筒内设置有电缆线,所述的电极通过电缆线与外部的电阻率测试仪连接。
进一步,所述外筒的内壁上开设有延伸至工作孔的弧形导向槽,且弧形导向槽的深度向工作孔方向逐渐加深。
进一步,所述外筒上端口部设置有标记线,且标记线的位置与工作孔的中心在同一竖直平面上。
进一步,所述外筒上端对称地固定有两个固定环。
进一步,所述外筒的上下两端均设置有内螺纹接头。
进一步,所述内筒的上端通过外螺纹接头螺纹连接有预制接管,在预制接管的上端螺纹连接有转动手盘。
进一步,所述弹簧片通过螺钉固定在内筒的外壁上。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具有以下优点:本实用新型在外筒上开有工作孔,当通过转动手盘转动内筒时,固定在弹簧片上的电极则会沿着弧形导向槽滑动,直至电极从工作孔中伸出,此时测试装置进入工作状态,电极与钻孔内的土体接触,实现贴合钻孔进行地电测试,让测试数据结果更加准确可靠。因此,本实用新型摆脱了地表探测电阻率的局限性,能够伸入钻孔中,并且装置能够收合和拆解,具有装配式的特点,运输储藏和重复利用性强,方便实际应用的各种场地中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外筒的局部剖视图;
图3是内筒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土层情况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建四局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建四局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85790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磷化废水处理的蒸发浓缩回用零排放装置
- 下一篇:集成高效换热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