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脊柱后路刚性可变连接棒有效
申请号: | 202020875360.7 | 申请日: | 2020-05-22 |
公开(公告)号: | CN212679236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2 |
发明(设计)人: | 封亮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郝晓艳 |
主分类号: | A61B17/70 | 分类号: | A61B17/70 |
代理公司: | 山东华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300 | 代理人: | 李艳 |
地址: | 261000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脊柱 后路 刚性 可变 接棒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脊柱后路刚性可变连接棒,包括第一连接棒、第二连接棒和第三连接棒,三种类型的连接棒在随骨质融合过程中,逐渐由刚性变成柔性,以降低应力遮挡,促进骨的重塑;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脊柱后路刚性可变连接棒,可以在椎间融合或者椎体骨折术后初期做到坚强固定,在愈合中后期逐渐降低应力遮挡,在逐渐接近生理力学的刺激下促进椎间融合或者椎体骨折部位的迅速重塑,避免应力遮挡对相关椎体造成的骨质疏松问题;可以随着椎体骨质的增强,迅速降低对固定物的依赖性,在愈合后期不容易出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脊柱后路刚性可变连接棒,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对于椎间融合或者椎体骨折的脊柱手术来说,经常用到钉棒系统的固定,为椎体的融合提供稳定的环境。现有技术中的钉棒系统普遍为金属固定物,金属固定物会产生应力遮挡,即便是钛合金也比皮质骨的弹性模量要高十倍以上,应力遮挡的存在会使相关椎体骨质疏松;当钉棒系统的固定出现松动或者失效时,椎体容易出现问题。
综上可知,现有技术中对于固定物存在应力遮挡的这一问题上并没有很理想的解决方式,这个技术难题一直困扰着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因此,寻找研发一种脊柱后路刚性可变连接棒解决这个问题,来促进术后椎体或者融合部位进行健康重塑。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以上不足,提供一种脊柱后路刚性可变连接棒,可以在椎间融合或者椎体骨折术后初期做到坚强固定,在愈合中后期逐渐降低应力遮挡,在逐渐接近生理力学的刺激下促进椎间融合或者椎体骨折部位的迅速重塑,避免应力遮挡对相关椎体造成的骨质疏松问题;可以随着椎体骨质的增强,迅速降低对固定物的依赖性,远期不容易出问题。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脊柱后路刚性可变连接棒,包括第一连接棒、第二连接棒和第三连接棒,三种类型的连接棒在随骨质融合过程中,逐渐由刚性变成柔性,以降低应力遮挡,促进骨的重塑。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棒主体的中间位置设有第一细径部,第一细径部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外螺纹部和环状体;所述环状体靠近第一细径部的端面内设置有环形的填充腔,填充腔内部用于填充可吸收材料。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外螺纹部上套设有第一支撑套筒,第一支撑套筒的一个端面内设置有螺纹孔,螺纹孔与第一外螺纹部螺纹配合,第一支撑套筒的另一个端面内设置有柱形的空腔,空腔与螺纹孔相连通;所述第一支撑套筒的一端面与环形填充腔内填充的可吸收材料端面相抵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接棒主体的中间位置设有第二细径部,第二细径部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二外螺纹部,第二外螺纹部上分别套设有第二支撑套筒,两个第二支撑套筒对称设置,第二支撑套筒的内端套设在可吸收内芯的台阶处并进行抵接。
进一步地,所述可吸收内芯套设在第二细径部的外部,可吸收内芯的主体内部设置有柱形的安装通孔,可吸收内芯两端面的边缘处分别设置有环形的台阶。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连接棒主体的中间位置设有第三细径部,第三细径部的外部设置有等间距设置的若干个叠片,相邻叠片之间设置有填充间隙,填充间隙用于填充可吸收材料;所述叠片上设置有四个呈圆周均布的开槽,开槽内用于填充可吸收材料。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棒、第二连接棒、第三连接棒的两端分别穿设固定在椎弓根钉的U型开口内。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脊柱后路刚性可变连接棒,在对椎间融合或者椎体骨折的部位术后初期进行坚强固定,可以避免刚愈合的骨承受大的应力,随着骨质的融合,连接棒逐渐变软,慢慢降低应力遮挡,椎间融合或者椎体骨折的部位在逐渐接近生理力学的刺激下迅速重塑,避免应力遮挡对相关椎体造成的骨质疏松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郝晓艳,未经郝晓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87536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智能井盖
- 下一篇:一种河道污泥分离处理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