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车轮及具有该车轮的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2020884804.3 | 申请日: | 2020-05-22 |
公开(公告)号: | CN212446942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2 |
发明(设计)人: | 陈明;张阳;唐凯;肖海峰;赵唯;叶平;戴江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B21/06 | 分类号: | B60B21/06;B60B21/12 |
代理公司: | 北京信远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04 | 代理人: | 王戈 |
地址: | 201203 上海市浦东***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轮 具有 汽车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轮及具有该车轮的汽车,该车轮包括轮辋和轮辐,所述轮辋与所述轮辐固定连接为一体,所述轮辋包括主体部和与所述轮辐连接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具有沿径向向内凹陷的凹槽,所述凹槽沿所述轮辋的周向延伸。该车轮的结构设计能够提升汽车在正面25%偏置碰撞试验中的安全系数,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结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轮及具有该车轮的汽车。
背景技术
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C-IASI)测试评价系统公布后,正面25%偏置碰撞试验作为车内乘员的安全指数的一个必须考察的试验工况,目前的车型结构设计在此项试验中的表现不佳。
正面25%偏置碰撞是指试验车辆以64.64km/h±1km/h的速度、25%±1%的重叠率(驾驶员侧)正面撞击固定刚性壁障的试验工况,碰撞重叠量仅为整车宽度的25%,正常情况下应该起到主要缓冲、传导和吸能作用的是前纵梁,但在此试验中,前纵梁与刚性壁障并无接触,起不到明显作用,使得前舱吸能很少,壁障直接撞击轮胎冲击乘员舱的能量很大,可以表现为乘员舱变形严重等,导致车辆无法满足正面25%偏置碰撞的安全要求。
因此,如何改进车辆结构,以提升汽车正面25%偏置碰撞的安全系数,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轮及具有该车轮的汽车,该车轮的结构设计能够提升汽车在正面25%偏置碰撞试验中的安全系数,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轮,包括轮辋和轮辐,所述轮辋与所述轮辐固定连接为一体,所述轮辋包括主体部和与所述轮辐连接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具有沿径向向内凹陷的凹槽,所述凹槽沿所述轮辋的周向延伸。
如上所述的车轮,所述凹槽包括槽底部、靠近所述主体部的第一槽侧壁和靠近所述轮辐的第二槽侧壁,所述第一槽侧壁与所述槽底部之间通过第一圆弧过渡部连接,所述第二槽侧壁与所述槽壁部之间通过第二圆弧过渡部连接,所述第一圆弧过渡部和所述第二圆弧过渡部均为向内凸起的圆弧结构。
如上所述的车轮,所述第一圆弧过渡部和所述第二圆弧过渡部的半径相同。
如上所述的车轮,所述第一槽侧壁通过第三圆弧过渡部与所述主体部连接,所述第三圆弧过渡部为向外凸起的圆弧结构。
如上所述的车轮,所述第二槽侧壁通过第四圆弧过渡部与所述轮辐连接,所述第四圆弧过渡部为向外凸起的圆弧结构。
如上所述的车轮,所述第三圆弧过渡部的切线方向与所述轮辋的径向方向之间具有第一夹角,所述第四圆弧过渡部的切线方向与所述轮辋的径向方向之间具有第二夹角,所述第一夹角大于所述第二夹角。
如上所述的车轮,所述第四圆弧过渡部的半径与所述第一圆弧过渡部的半径相同。
如上所述的车轮,所述第四圆弧过渡部的半径小于所述第三圆弧过渡部的半径。
如上所述的车轮,所述第二槽侧壁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槽侧壁的长度。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车轮。
由于上述车轮具有上述技术效果,所以包括该车轮的汽车也具有相同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重复论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汽车正面25%偏置碰撞工况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一种具体实施例中车轮的轮辋和轮辐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轮辋和轮辐的连接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车轮与现有车轮进行落锤试验的轮辋受力对比曲线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88480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层叠型线圈部件
- 下一篇:一种基于市政桥梁工程的桥梁底座伸缩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