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芯间用安全防护泡棉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020887186.8 | 申请日: | 2020-05-22 |
公开(公告)号: | CN212161908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15 |
发明(设计)人: | 王方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市泰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2/10 | 分类号: | H01M2/10;H01M10/625;H01M10/658;H01M10/653;B32B9/00;B32B9/04;B32B17/02;B32B5/18 |
代理公司: | 北京卓恒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394 | 代理人: | 李迪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东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芯间用 安全 防护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芯间用安全防护泡棉结构,包括用于缓冲的泡棉层,设于所述泡棉层两外表面的隔热硅胶层,以及设于所述隔热硅胶层外表面的玻纤层。位于最外侧的玻纤层具有防火阻燃作用,防止电芯的火焰蔓延,隔热层则有效隔离热量,避免泡棉层过热,泡棉层则用于缓冲吸能,在装配时又能吸收厚度公差,组成五层结构,任一侧电芯失控,均有两层隔热硅胶层及两层防火的玻纤层阻挡,可有效延缓事故的发生;泡棉层,与位于两侧的隔热硅胶层及玻纤层叠置结合,不同材料交织后,不仅增强了耐电击穿性能,而且增强了抗撕裂性能,安全性更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动力电池电芯间缓冲用的泡棉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新能源汽车中材料的选型和设计朝着多功能化、一体化方向发展,同时,随着动力电池功率的增加,电池的发热量增大,其安全性要求也越来越高。工信部《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中热扩散测试标准规定电池包或系统热扩散试验,并要求电池单体发生热失控后,电池系统5分钟内不起火不爆炸,因此电芯的安全防护有着重要意义。
通常动力电池组内的多个电芯之间需要设置缓冲材料,以避免电芯相互碰撞而引发热失控,各电芯之间的缓冲材料对于电池的安全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有电芯间的缓冲结构多采用带背胶或者喷胶的泡棉,首要是解决电芯间摩擦碰撞的问题,但这种缓冲材料结构存在以下缺点:1、泡棉不防火,当个别电芯出现热失控时,会引发其它电芯接连失控,从而在短时间内出现燃烧爆炸导致严重事故;2、泡棉为有孔结构,电气隔离性较差,容易出现电击穿;3、泡棉的抗撕裂性能较差,作为缓冲用的泡棉材料通常厚度较薄,电芯间摩擦或撕拉易导致泡棉破损,不易装配并且存在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安全性能更高的动力电池电芯间缓冲用的复合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电芯间用安全防护泡棉结构,包括用于缓冲的泡棉层,设于所述泡棉层两外表面的隔热硅胶层,以及设于所述隔热硅胶层外表面的玻纤层。
进一步,所述泡棉层厚度为0.1~20mm,所述隔热硅胶层的厚度为0.01~10mm,所述玻纤层的厚度为0.01-2mm。
进一步,所述泡棉层厚度范围为2~20mm,所述隔热硅胶层的厚度范围为1~10mm,所述玻纤层的厚度范围为0.2-2mm,且所述泡棉层厚度大于所述隔热硅胶层厚度,而所述隔热硅胶层厚度大于所述玻纤层厚度。
本方案的有益效果是:1、位于最外侧的玻纤层具有防火阻燃作用,防止电芯的火焰蔓延,隔热层则有效隔离热量,避免泡棉层过热起火,泡棉层则用于缓冲吸能,在装配时又能吸收厚度公差,组成五层结构,任一侧电芯失控,均有两层隔热硅胶层及两层防火的玻纤层阻挡,可有效延缓事故的发生;2、泡棉层,与位于两侧的隔热硅胶层及玻纤层叠置结合,不同材料交织后,不仅增强了耐电击穿性能,而且增强了抗撕裂性能,安全性更强。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中安全防护泡棉结构的层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说明:
参考图1所示的一种电芯间用安全防护泡棉结构,包括用于缓冲的泡棉层1,设于所述泡棉层1两外表面的隔热硅胶层2,以及设于所述隔热硅胶层2外表面的玻纤层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市泰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市泰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88718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带有自动避障功能的机器人
- 下一篇:一种钴盐的生产运输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