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采用制冷剂二次冷凝的融霜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0912018.X | 申请日: | 2020-05-26 |
公开(公告)号: | CN212274330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01 |
发明(设计)人: | 刘清化;刘琼瑜;易磊;曾小辉;肖波;涂桢楷;龚丽;张金齐;叶开愚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省现代农业装备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25B47/02 | 分类号: | F25B47/02;F25B5/00;F25B49/02 |
代理公司: | 佛山市君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675 | 代理人: | 杜鹏飞 |
地址: | 5100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采用 制冷剂 二次 冷凝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采用制冷剂二次冷凝的融霜装置,包括用于供冷凝器冷凝后的液体制冷剂进行蒸发吸热的一次蒸发装置、用于将制冷主管道中的液体制冷剂输送至一次蒸发装置中的分流管道以及用于将蒸发吸热形成的汽液混合体制冷剂或气体制冷剂输送至待融霜的蒸发器处的融霜管道,所述分流管道的首端旁接在用于输送液体制冷剂的制冷主管道上,末端连接在一次蒸发装置的进口处;所述融霜管道的首端连接在一次蒸发装置的出口处,末端连接在待融霜的蒸发器的进口处。本实用新型将液体制冷剂在一次蒸发装置中蒸发吸热后形成的汽液混合体制冷剂或气体制冷剂作为融霜介质,对蒸发器上的结霜进行融化,实现两次制冷量的输出,有效提高制冷系统的制冷量。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系统的融霜装置,具体涉及一种采用制冷剂二次冷凝的融霜装置。
背景技术
在制冷系统的运行过程中,当蒸发温度低于0℃时,蒸发器上会出现结霜现象,这样会导致换热和制冷效率下降,因而需要进行融霜处理。
现有的融霜方式主要包括制冷剂融霜和非制冷剂融霜。其中,制冷剂融霜主要包括过热气体融霜、液体融霜和气液混合融霜。现有过热气体融霜的融霜时间短,气体流量少,但过热气体由压缩机排气降压降温而来,这种先压缩再降压处理获取融霜制冷剂的方法,增加了能耗。而液态制冷剂或汽液混合融霜进行融霜,虽然不会存在与过热气体融霜相同的问题,但融霜比焓少,所需流量大,融霜的效率比较低,单次融霜所需时间长,融霜的时间间隔短。液体融霜的融霜介质,主要是气体经过冷凝器冷凝后形成的高压液态制冷剂;汽液混合融霜的制冷剂由液体制冷剂直接节流而来,且不经过加热处理,与液体融霜的高压液态制冷剂等焓,仅是为了降低融霜的温度和压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采用制冷剂二次冷凝的融霜装置,该融霜装置采用液体制冷剂在一次蒸发装置中蒸发吸热后形成的汽液混合体制冷剂或气体制冷剂作为融霜介质,对蒸发器上的结霜进行融化,实现两次制冷量的输出,有效提高制冷系统的制冷量。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采用制冷剂二次冷凝的融霜装置,集成在制冷系统中,包括用于供冷凝器冷凝后的液体制冷剂进行蒸发吸热的一次蒸发装置、用于将制冷主管道中的液体制冷剂输送至一次蒸发装置中的分流管道以及用于将蒸发吸热形成的汽液混合体制冷剂或气体制冷剂输送至待融霜的蒸发器处的融霜管道,所述分流管道的首端旁接在用于输送液体制冷剂的制冷主管道上,末端连接在一次蒸发装置的进口处;
所述融霜管道的首端连接在一次蒸发装置的出口处,末端连接在待融霜的蒸发器的进口处。
上述采用制冷剂二次冷凝的融霜装置的工作原理是:
工作时,压缩机通过压缩做功将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压缩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过冷凝器的冷凝后,转化为液体制冷剂或气体制冷剂,进而通过制冷主管道将液体制冷剂输送至制冷蒸发器中。在此过程中,通过分流管道将冷凝器冷凝后形成的液体制冷剂分流至一次蒸发装置中,在一次蒸发装置中,液体制冷剂进行蒸发吸热后,转化为汽液混合体制冷剂或气体制冷剂。进一步,在经过冷凝器的冷凝后(相当于充当融霜介质的制冷剂进行一次冷凝),该部分制冷剂进入一次蒸发装置进行蒸发吸热,对制冷主管道进行过冷或对特定环境进行冷却,实现充当融霜介质的制冷剂的第一次蒸发吸热,产生首次制冷效果。
通过融霜管道将汽液混合体制冷剂或气体制冷剂输送至待融霜的蒸发器处,将混合体制冷剂或气体制冷剂作为融霜介质,用于放热融化蒸发器上的结霜。在融霜的过程中,相当于用于充当融霜介质的制冷剂进行二次冷凝(相当于第二次提高吸热的能力),输送至制冷的蒸发器中,进行二次蒸发,产生第二次制冷效果,实现两次制冷量的输出。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待融霜的蒸发器的出口与二次蒸发管道的首端连接,该二次蒸发管道的末端连接在正在制冷的蒸发器的进口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省现代农业装备研究所,未经广东省现代农业装备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91201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