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瑜伽服防肌肉拉伤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020931753.5 | 申请日: | 2020-05-28 |
公开(公告)号: | CN212437354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2 |
发明(设计)人: | 朱广洲;朱映铭;张道丽;梅海霞;徐加团;顾明兰 | 申请(专利权)人: | 响水景萱服饰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1D13/00 | 分类号: | A41D13/00;A41D27/00 |
代理公司: | 盐城高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429 | 代理人: | 陈民 |
地址: | 224699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瑜伽 肌肉 拉伤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瑜伽服防肌肉拉伤结构,包括第一瑜伽服主体、第二瑜伽服主体和第三瑜伽服主体,所述第一瑜伽服主体的下部设置有第二瑜伽服主体,且第二瑜伽服主体的内部套设有第三瑜伽服主体,所述第三瑜伽服主体的内部上下两端分别车缝有第一弹性限位套和第二弹性限位套,且第一弹性限位套和第二弹性限位套的一侧皆车缝有限位贴层,且活动带的一端外部车缝有子魔术贴,所述活动带的另一端车缝有母魔术贴。该瑜伽服防肌肉拉伤结构,通过活动带、子魔术贴和母魔术贴的相互配合,提高了装置使用时的安全性,该瑜伽服防肌肉拉伤结构通过母扣和公扣的相互配合,进一步提高了装置使用时的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防拉伤结构装置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瑜伽服防肌肉拉伤结构。
背景技术
瑜伽运动有利于提高了人体组织的柔韧性,人们在进行瑜伽运动时,通常会着装专用的瑜伽服,瑜伽服具有宽松的舒适的体感,现有的瑜伽服基本上已经能够满足日常的使用需求,但仍有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改进。
现有的技术设备存在以下问题,
1、现有的瑜伽运动中,往往会采用较多的反关节姿势,因此瑜伽服的设计多以宽松合体为标准,以方便使用者肢体的舒展,但宽松的设计在穿着过程中无法对使用者的肢体进行一定程度的限位,从而当瑜伽动作发生失误时,肌肉容易发生拉伤的现象,因此亟需一种瑜伽服防肌肉拉伤结构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瑜伽服防肌肉拉伤结构,可以有效改善背景技术中阐述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瑜伽服防肌肉拉伤结构,包括第一瑜伽服主体、第二瑜伽服主体和第三瑜伽服主体,所述第一瑜伽服主体的下部设置有第二瑜伽服主体,且第二瑜伽服主体的内部套设有第三瑜伽服主体,所述第三瑜伽服主体的内部上下两端分别车缝有第一弹性限位套和第二弹性限位套,且第一弹性限位套和第二弹性限位套的一侧皆车缝有限位贴层,两组所述限位贴层之间套设有活动带,且活动带的一端外部车缝有子魔术贴,所述活动带的另一端车缝有母魔术贴。
优选的,所述第三瑜伽服主体与两组限位贴层相对应位置处皆开设有子通孔,所述活动带的两端分别贯穿通孔并延伸至第三瑜伽服主体的外部。
优选的,所述子魔术贴和母魔术贴对向设置,且子魔术贴的长度大于母魔术贴的长度。
优选的,所述活动带的长度大于第一弹性限位套和第二弹性限位套间的间距的两倍。
优选的,所述第一瑜伽服主体的内部下端两侧分别车缝有限位布带,且两组限位布带相互背离的一侧皆车缝有组母扣,两组所述限位布带之间套设有固定带,所述固定带相互背离的一端外壁皆车缝有公扣。
优选的,两组所述限位布带与第一瑜伽服主体之间皆设置有空隙。
优选的,所述固定带的周长小于限位布带的下端周长,且固定带的材质为软质弹性硅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该瑜伽服防肌肉拉伤结构,通过活动带、子魔术贴和母魔术贴的相互配合,第一弹性限位套和第二弹性限位套在活动带的拉动下只能保持一定间距,从而使使用者的肢体在第一弹性限位套和第二弹性限位套的限位作用下,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活动,从而避免了现有的宽松的设计在穿着过程中无法对使用者的肢体进行一定程度的限位,从而当瑜伽动作发生失误时,肌肉容易发生拉伤的现象的问题,提高了装置使用时的安全性。
该瑜伽服防肌肉拉伤结构通过母扣和公扣的相互配合,在母扣和公扣的限位作用下,固定带的位置保持固定不变,在固定带和限位布带的限位作用下,第一瑜伽服主体的下摆始终保持自身位置的固定不变,当第一瑜伽服主体不能随使用者的上身移动而移动时,当第一瑜伽服主体可起到对使用者上半身的最大反向弯曲程度的限定,从而进一步避免了瑜伽动作发生失误时,肌肉容易发生拉伤的现象的问题,提高了装置使用时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响水景萱服饰制造有限公司,未经响水景萱服饰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93175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