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混凝土墙体衔接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020938771.6 | 申请日: | 2020-05-28 |
公开(公告)号: | CN212427669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29 |
发明(设计)人: | 毛冬林;劳瑞;张雷;陈林;杨静;沈培;沈礼鹏;徐涛;徐曼;卢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建一局集团第一建筑有限公司;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B2/84 | 分类号: | E04B2/84;E04G11/08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正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508 | 代理人: | 谢绪宁;薛赟 |
地址: | 2000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混凝土 墙体 衔接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涉及混凝土建筑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混凝土墙体衔接结构,其包括互相配合的第一组合体和第二组合体,第一组合体上设有利用模具组件上的矩阵齿形成的矩阵凹槽,第二组合体上对应矩阵凹槽的位置设置有与矩阵凹槽适配的矩阵凸起,第一组合体与第二组合体相对的端面互相贴合。本实用新型具有增大第一组合体与第二组合体之间的接触面积以提高第一组合体与第二组合体衔接稳定性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混凝土建筑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混凝土墙体衔接结构。
背景技术
混凝土浇筑指的是将混凝土浇筑入模直至塑化的过程,在土木建筑工程中把混凝土等材料到模子里制成预定形体。
在现浇混凝土依然盛行与推广的当下,混凝土的节点处理已经成为影响结构安全及相互衔接的重要控制点,显然所有的新旧混凝土之间的连接现行的以人工清凿为主,往往处理起来困难而且达到的效果也不是令人满意,同时因为此处理需要花费较长时间,因而对单体的施工周期造成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增大第一组合体与第二组合体之间的接触面积以提高墙体衔接的稳定性的混凝土墙体衔接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一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混凝土墙体衔接结构,包括互相配合的第一组合体和第二组合体,所述第一组合体上设有利用模具组件上的矩阵齿形成的矩阵凹槽,所述第二组合体上对应所述矩阵凹槽的位置设置有与所述矩阵凹槽适配的矩阵凸起,所述第一组合体与所述第二组合体相对的端面互相贴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榫卯形式的混凝土连接技术,节省了大量的劳动力去人工清凿混凝土墙体的根部,同时成型效果好,增大了第一组合体与第二组合体之间的接触面积,保证了混凝土粘结的整体性效果,由于提前预埋与拆除,也节省了凿毛所花费的时间,缩短了施工周期。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矩阵凹槽居中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居中设置的矩阵凹槽,使得矩阵凸起也对应居中设置,因此有利于使得重心位于墙体的中间,从而有利于提高第一组合体与第二组合体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矩阵凸起的表面和所述矩阵凹槽的内壁粗糙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粗糙设置的矩阵凸起和矩阵凹槽有利于增加二者的接触面积,从而有利于提高第一组合体与第二组合体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矩阵凹槽呈单排等间距分布。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单排等间距分布的矩阵凹槽分布形成,且拆卸容易。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矩阵凹槽呈多排阵列分布。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多排阵列分布的矩阵凹槽和对应的矩阵凸起,使得接触的面积进一步增大,且使得第一组合体与第二组合体之间在连接处能够受到均匀的力,从而有利于提高第一组合体与第二组合体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矩阵凸起呈方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方形的矩阵凸起方便模具组件的拆卸。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矩阵凸起呈倒三角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倒三角形的矩阵凸起有利于增大第一组合体与第二组合体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有利于增加二者连接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矩阵凸起呈弧形凸起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建一局集团第一建筑有限公司;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建一局集团第一建筑有限公司;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93877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耐用的LED灯芯
- 下一篇:一种文化砖装饰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