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乏汽回收供热超临界机组的凝水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20955650.2 | 申请日: | 2020-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212671882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09 |
发明(设计)人: | 介智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联合瑞升(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K9/00 | 分类号: | F01K9/00;F01K1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20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回收 供热 临界 机组 水系 | ||
一种乏汽回收供热超临界机组的凝水系统,包括间接空冷机组凝汽器、循环水系统、乏汽供热系统;循环水系统接入间接空冷机组凝汽器;乏汽供热系统的凝结水通过管路接入间接空冷机组凝汽器;间接空冷机组凝汽器换热管束由上至下区分为两个工作区,上部为固定换热区,下部为可变换热区;通过空冷机组凝汽器的可变工作区,使凝结水温度降低,达到精处理装置要求的温度后再送入凝结水精处理装置,从根本上保证了锅炉给水和蒸汽质量标准的要求,保证超临界间接空冷机组的长期安全稳定运行。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厂节能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超临界机组的凝水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利用增汽机回收热电厂乏汽余热进行供热,由于其节能效果显著,越来越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基于增汽机的热电厂乏汽余热供热系统,热网水一般采用三级加热系统,第一级为前置凝汽器,第二级为增汽机凝汽器,第三级为热网加热器。例如,第一级前置凝汽器进汽压力为20KPa.a,对应的饱和温度约为60℃左右,凝结水温度约为59℃左右。第二级增汽机凝汽器进汽压力为51KPa.a,对应的饱和温度约为81.8℃左右,凝结水温度约为81℃左右。
目前随着汽轮发电机组参数逐步提高,规划的热电联产采暖供热机组大都采用350MW超临界供热机组。但对于350MW超临界供热机组,由于锅炉没有连续排污,锅炉给水的品质对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影响极大。在火力发电厂设计规程中,对超临界机组的凝结水处理有明确的规定,要求超临界机组进入锅炉的凝结水须全部进行精处理,以满足锅炉给水和蒸汽质量标准的要求。对于超临界机组的凝结水回收系统,凝结水需要进行精处理后再进入锅炉。而来自增汽机凝汽器81℃凝结水的水温过高,是不允许直接进入精处理装置的。如果直接进入精处理装置,将会影响精处理树脂的使用寿命。
目前主要有两种方案,第一种方案是用减温后精处理方式:将高温凝水降温到一定温度以下,再进入凝结水精处理系统进行过滤混床处理,处理后的疏水送至凝结水系统,这样对机组水质有保证。但此方案系统结构复杂,设备增加较多,运行调节复杂。第二种方案改造凝结水精处理系统,更换树脂为耐高温树脂。但是设备费用比较高,而且耐高温树脂得定期更换,运行维护成本也很高。
目前需要新的凝水系统方案,将增汽机凝汽器的凝结水温降低至适合凝结水精处理的温度范围,同时降低改造费用和运行成本,在技术经济上达到最优,安全可靠。
实用新型内容
由于超临界机组凝结水精处理装置对凝结水温度设置了高限。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乏汽回收供热超临界机组的凝水系统,既能够完全回收乏汽热量、降低冷端热损失,又系统结构简单满足凝结水回水温度要求,节省投资、运行可靠。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乏汽回收供热超临界机组的凝水系统,包括间接空冷机组凝汽器、循环水系统、乏汽供热系统;循环水系统接入间接空冷机组凝汽器;其特征在于,乏汽供热系统的凝结水通过管路接入间接空冷机组凝汽器;间接空冷机组凝汽器换热管束由上至下区分为两个工作区,上部为固定换热区,下部为可变换热区;乏汽供热系统运行时,间接空冷机组凝汽器内凝结水液位高于可变换热区顶部水平面,乏汽供热系统停运时,间接空冷机组凝汽器内凝结水液位低于可变换热区底部水平面。
进一步地,乏汽供热系统的凝结水通过管路连接至间接空冷机组凝汽器热井上方的换热容腔壳体上一定高度的位置处。
进一步地,其特征在于,乏汽供热系统的凝结水通过管路接入间接空冷机组凝汽器壳体开孔,开孔位置的高度位于换热管束可变换热区最高处。
进一步地,乏汽供热系统包括增汽机凝汽器,增汽机凝汽器采用水汽换热器,其壳侧连接增汽机的排汽出口;增汽机的工作蒸汽入口连接汽轮机某中段排汽,抽吸入口连接汽轮机乏汽;增汽机凝汽器底部热井中的凝结水通过管路输入间接空冷机组凝汽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联合瑞升(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联合瑞升(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95565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