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经颅直流电刺激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0957873.2 | 申请日: | 2020-06-01 |
公开(公告)号: | CN213192133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4 |
发明(设计)人: | 王金伟;郭冰冰;韩西仪 | 申请(专利权)人: | 洛阳康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N1/20 | 分类号: | A61N1/20;A61N1/04 |
代理公司: | 郑州智多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1170 | 代理人: | 马士腾 |
地址: | 471000 河南省洛***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直流电 刺激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经颅直流电刺激装置,包括箍圈、下颚带、头顶带和调节带;所述下颚带设置在的箍圈的下方,所述头顶带设置在箍圈的上方,下颚带的两端以及头顶带的端部均与箍圈连接;所述调节带呈半弧状,调节带的端部与箍圈的侧面铰接,调节带上对称地开设两个滑槽;每个滑槽内均设置一个可在滑槽内滑动的滑块,所述滑块的下方设置有缓冲垫,缓冲垫的下端设置有刺激电极。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便于收纳和储存、使用便捷的优点,适用于不同的使用者,同时还可以保证治疗效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经颅直流电刺激装置。
背景技术
颅电直流刺激技术是一种非侵袭性、利用微电流调节大脑皮质神经元活动的技术。
经颅直流电刺激设备将阴极和阳极电极片分别放置于头颅表皮特定部位,并导入10~20min的1.0~2.0mA的微弱电流,电流由阳极流向阴极。电流部分经过头皮,部分经过大脑;通过刺激大脑皮层,改变大脑表面神经元膜电位的去极化或超极化方向,影响自发神经活动的皮质兴奋性改变。阳极下方脑区被激活,神经元兴奋性增加;阴极下方脑区被抑制,神经元的兴奋性降低。
经颅直流电刺激技术广泛应用于康复、精神、神经等领域的临床诊断、治疗与科学研究。在进行治疗时,需要根据国际10~20系统头皮脑电图准确确定刺激电极的位置,目前使用的经颅直流电刺激装置的刺激电极的位置多数都是固定的,然而不同的治疗者往往头型也不大相同,因此当经颅直流电刺激装置用在不同的使用者头上时刺激电极的位置会存在偏差,影响治疗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能够准确调节刺激电极位置,保证治疗效果的经颅直流电刺激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经颅直流电刺激装置,包括箍圈、下颚带、头顶带和调节带;所述下颚带设置在的箍圈的下方,所述头顶带设置在箍圈的上方,下颚带的两端以及头顶带的端部均与箍圈连接;所述调节带呈半弧状,调节带的端部与箍圈的侧面铰接,调节带上对称地开设两个滑槽;每个滑槽内均设置一个可在滑槽内滑动的滑块,所述滑块的下方设置有缓冲垫,缓冲垫的下端设置有刺激电极。
进一步的,所述滑块包括调节冒和安装块,所述安装块包括安装底板和与安装底板一体成型的连接部,连接部的顶端与调节冒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箍圈的侧面设置有两个用于与调节带铰接的螺柱,调节带的两端均设置有圆形通孔,调节带两端的圆形通孔分别套设在两个螺柱上,螺柱的外侧设置六角扁螺母。
进一步的,所述箍圈可展开成带状,所述箍圈的一端设置有多个呈“一”字排列的调节孔,箍圈的另一端设置有多个凸块,凸块扣入调节孔从而实现箍圈两端的连接;调节孔的数量多于凸块的数量,将凸块插入不同的调节孔从而改变箍圈的大小。
进一步的,所述箍圈采用塑料材质,箍圈的外围包裹有海绵层。
进一步的,所述缓冲垫采用橡胶材质,缓冲垫的内部设置有密闭的气室,气室内充入惰性气体。
进一步的,所述箍圈的下方和上方均固定有卡扣,下颚带的两端和头顶带的两端均设置有可插入卡扣内的插扣。
进一步的,所述头顶带为两条相互平行的胶乳胶带,胶乳胶带的端部与插扣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可以根据使用者的头型将刺激电极准确地调节至对应的头部部位,提高定位准确度,适用于不同的使用者,同时还可以保证治疗效果;此外,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便于收纳和储存、使用便捷的优点。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洛阳康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未经洛阳康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95787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腹腔内置管术后导管固定加压腹带
- 下一篇:一种自带基座的水表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