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带钢扭转导槽出口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0958170.1 | 申请日: | 2020-05-29 |
公开(公告)号: | CN212682058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2 |
发明(设计)人: | 郭园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B39/32 | 分类号: | B21B39/32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陈秋明 |
地址: | 210035***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带钢 扭转 出口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带钢扭转导槽出口装置,包括导向槽和接触板,所述导向槽包括底座和两个导向板,所述两个导向板分别自所述底座的两侧向上凸伸出;所述接触板可拆卸的安装于所述底座上,并位于两个所述导向板之间。与现有技术相比,该扭转导槽出口装置将扭转导槽的尾端直立出口处改进成两个部分,分别为导向槽和上层可拆卸的接触板。从而在生产过程中,仅通过接触板与钢带直接接触,当接触板磨损后,直接拆卸更换接触板即可实现快速恢复。且磨损的接触板在拆下后,可以进行线下堆焊打磨修复,方便操作,操作难度大大降低。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带钢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带钢扭转导槽出口装置。
背景技术
带钢正常生产时,钢带平直从精轧机架进入扭转导槽,通过扭转导槽时改变成直立状态进入平板链。由于钢带自重原因,钢带下沿紧贴扭转导槽底部滑行,扭转导槽底部被钢带摩擦出一条条凹槽,凹槽又反作用与钢带下边部,造成钢带下边部划伤,产生三级品。日常生产必须对扭转导槽划伤位置堆焊修复后进行表面磨光处理。但是划伤部位在扭转导槽尾端直立出口处底部,该处深450mm,宽仅60mm。焊接空间不足,需加长焊条,并将焊条前段人为弯曲处理后进行堆焊作业,加大了堆焊难度,不仅延长堆焊时间而且堆焊质量不高。最大缺陷为,由于空间狭小,磨光机难以对堆焊面进行磨光处理,仅凭堆焊技术控制堆焊表面。
总结而言,目前的扭转导槽出口端存在的问题是:空间狭小,堆焊难度大,一次停机堆焊时间超过40分钟以上。并且由于空间狭小,磨光机难以对堆焊面进行磨光处理,仅凭堆焊技术控制堆焊表面虽然钢带表面划伤得以改善,如果堆焊质量失误,钢带下边部会出现鳞层,必须再次停机处理。此外普通钢板耐磨性差,频繁磨损。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带钢扭转导槽出口装置,该设备能够实现快速高质量的解决扭转导槽底部划伤。
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带钢扭转导槽出口装置,包括导向槽和接触板,所述导向槽包括底座和两个导向板,所述两个导向板分别自所述底座的两侧向上凸伸出;所述接触板可拆卸的安装于所述底座上,并位于两个所述导向板之间。
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该扭转导槽出口装置将扭转导槽的尾端直立出口处改进成两个部分,分别为导向槽和上层可拆卸的接触板。从而在生产过程中,仅通过接触板与钢带直接接触,当接触板磨损后,直接拆卸更换接触板即可实现快速恢复。且磨损的接触板在拆下后,可以进行线下堆焊打磨修复,方便操作,操作难度大大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扭转导槽出口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扭转导槽出口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扭转导槽出口装置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扭转导槽出口装置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扭转导槽出口装置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扭转导槽出口装置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该带钢扭转导槽出口装置位于扭转导槽的尾端直立出口处,用以解决该位置磨损修复难度大用时长等问题。
如图1~6所示,该装置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下层的导向槽1和上层的接触板2。
其中,导向槽1包括底座11和两个导向板12,底座11呈等腰梯形结构,其下底方向为钢带的进入端,上底方向为钢带的出口。两个导向板12分别沿着底座11的两腰向上凸伸出用以为钢带导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95817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