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重力自扩张式南极磷虾桁杆拖网网口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021014070.X | 申请日: | 2020-06-05 |
公开(公告)号: | CN212911321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9 |
发明(设计)人: | 黄洪亮;李灵智;刘健;杨嘉樑;饶欣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K73/02 | 分类号: | A01K73/02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浩律师事务所 31280 | 代理人: | 李阳 |
地址: | 20009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重力 扩张 南极 磷虾 拖网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重力自扩张式南极磷虾桁杆拖网网口结构,包括一网具,网具包括桁杆、上缘纲、下缘纲、侧纲、盖网、侧翼网和身网,身网包括背网、侧网和腹网,桁杆长18‑20米,桁杆的直径在250‑300mm之间,身网的网口前端腹网二侧分别设有沉力,沉力的分力通过侧纲和缝合边传导;沉力的重量为四吨,下缘纲的受力点与背部与腹部的垂线成2.1度夹角,身网的网口侧纲成36.0度夹角;身网设有十节,身网的第一节至身网的第三节的网具迎流面均采用倒正梯形结构,且身网的第一节的两个腰长和身网的第一节的上边长为等长,身网的第一节的下边长小于身网的第一节的上边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海洋渔业的拖网渔具,尤其是捕捞南极磷虾的拖网渔具。
背景技术
极地是国际高度关注的集政治、经济、法律与安全为一体的战略新疆域。南极大陆被广袤的海洋环绕,南极条及其环境保护议定书冻结了七国的领土主权要求和矿产开采活动,能够开发利用的只有生物资源。南极磷虾是南极海洋生态系统中关键物种之一,其资源量丰富,环南极均有分布,资源蕴藏量达6.5-10亿吨,是目前世界各国关注的重要战略资源。为促进我国南极磷虾渔业可持续发展,2017年国家海洋环境安全领域专门设置了国家科技重点研究计划专项,其中南极磷虾高效连续捕捞作为重点内容进行了立项研究,以期扭转目前我国南极磷虾渔业综合竞争力不强的不利局面,切实保障我国在极地渔业治理中的实际存在,维护国家极地海洋权益。
南极磷虾资源自20世纪80年代进行商业性开发以来,虽然尝试了拖网、围网和围拖网等多种作业方式,但经过多年的生产实践,目前仅保留了拖网捕捞作业方式一种。
根据南极磷虾拖网渔具的扩张方式来分,主要有2种型式:一种为通过拖网网板保持网具的水平扩张;另一种则是通过网口前端的桁杆来保持网具的水平扩张。网板拖网捕捞作业方式,由于网板需在一定的动态条件下才能保持稳定,所以每次渔获物的获取需通过放网、捕捞和起网一个完整的过程来实现,同时,为使网具和网板充分扩张,需左右各配置曳纲、网板、手纲和网具上纲及浮子纲、下纲及沉子纲和侧纲、叉纲等来保证拖网渔具处于较好的作业状态,由于船与网之间的联接涉及部件较多,造成拖网渔具与船舶的距离较远,使整个捕捞操作过程耗时、费力,势必会影响有效拖网时间,影响捕捞产量;桁杆拖网捕捞作业方式,由于其网具作业形态主要通过网口前端预设的桁杆长度来控制,网口水平扩张较稳定,不易变形,与网板拖网相比,其船网之间的联接仅需配置单曳纲,桁杆,浮球和沉力,再加上纲、侧纲和下纲等即可保证拖网渔具的作业状态,拖网网具与船舶的距离相对较近,便于起放网快速操作和网位快速调整。同时,由于桁杆拖网捕捞作业方式,由于其仅需单曳纲即可捕捞作业,如在船舶2侧同时增加支撑杆,设置曳纲牵引点,可在船舶左右舷2侧同时开展拖网捕捞作业,成倍提升捕捞效率,是目前南极磷虾捕捞最高效的作业方式。
虽然南极磷虾资源蕴藏量巨大,但在南极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权衡过程中,南极主权要求国不断采取各种措施,以设置海洋保护区的名义扩大其在南极海洋的声索范围,目前可供南极磷虾开发区域十分有限,仅限于FAO 48.1、2、3、4亚区,和58.4.1和58.4.2小区,而实际作业区域主要集中在FAO 48.1、2、3亚区,触发性捕捞限额仅为62万吨。由于CCAMLR在南极磷虾资源利用上不是根据国别和渔船数量进行捕捞配额分配,而是采用捕捞限额总量控制的管理办法,即所有入渔国家的渔船通过奥林匹克式竞争方式进行南极磷虾捕捞生产,捕捞量的多少由各船捕捞能力和捕捞效率来决定,一旦接近或达到捕捞规定的控制限额,该区域即时停止一切捕捞活动。因此,南极磷虾资源的捕捞份额与单船的捕捞效率和国家的捕捞规模有直接的关系,哪个国家捕捞能力强、效率高,规模大,南极磷虾资源获取的份额就越多。
目前我国南极磷虾渔业经过近10年的培育,主要以网板拖网作业方式,虽已在南极磷虾捕捞产量和捕捞规模均列世界第二,但与拥有泵吸连续捕捞技术的挪威相比,差距仍十分明显,单船捕捞效率和捕捞产量仅为其1/2和1/3,究其原因,捕捞作业差异是其主要原因。
实用新型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未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01407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蓄热型VOC废气焚烧炉
- 下一篇:一种电机生产用的转运工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