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加热退火炉控温冷却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1015868.6 | 申请日: | 2020-06-05 |
公开(公告)号: | CN212299980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05 |
发明(设计)人: | 孙学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鞍山鼎升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7D19/00 | 分类号: | F27D19/00;F27D9/00 |
代理公司: | 鞍山嘉讯科技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21224 | 代理人: | 陶新亚 |
地址: | 114000 辽宁省鞍***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加热 退火炉 冷却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加热退火炉控温冷却装置,包括热风引出管、引射器、离心风机、冷却风主管、冷却风支管、冷却风毛细管及排气管;电加热退火炉的炉顶开设2个出气口,一个出气口通过热风引出管连接引射器的接受段,热风引出管上设热风调节阀;引射器的喷嘴通过连接管道连接离心风机,引射器的出口连接冷却风主管;电加热退火炉的四壁分别开设多个冷却风入口,各冷却风入口分别通过冷却风毛细管连接冷却风支管,冷却风支管与冷却风主管相连;电加热退火炉的另外一个出气口处设排气管,排气管上设排烟阀。本实用新型既能保证炉膛内的对流传热效果,使坯料按照要求的速度降温;又可避免局部过冷、冷却不均的现象,实现降温过程的均匀准确控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加热退火炉控温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加热退火炉控温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具有全纤维炉衬的台车式电加热退火炉多采用5面布置电热材料的方式进行分区加热,具有控温精度高、加热均匀以及保温性能好、能效高的优点。但是,正是由于其保温性能太好,导致了一些有降温速度要求的热处理工艺难以实现可控冷却的问题。
电加热退火炉常用的冷却方法是在炉顶开孔、打开台车与炉体之间的密封,利用自然对流的原理使冷空气下入上出带走炉内热量。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却不能实现降温冷却的有效可控。
还有一种强化对流的方法,就是采用风机向电加热退火炉内吹入冷空气,加强炉内气体的流动性,以适应快速降温的要求。但是当炉内温度较高时,降温初期吹入的冷空气与炉内气氛及工件的温差较大;如果吹入的风量较大,容易导致进风点附近局部过冷,导致降温不均,直接影响工件退火质量;反之,如果吹入的风量较小,不能使炉内气体充分流动,则会导致对流效果差,同样难以实现均匀化降温。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加热退火炉控温冷却装置,基于流体引射原理,以离心风机产生的风力为动力源,利用引射器抽吸炉内高温气体,经充分混合后,形成与炉内温差相对较小且有一定动量的冷却风吹送回炉内,既能保证炉膛内有较大的循环倍率,提高对流传热的效果,使坯料按照要求的速度降温;又可避免局部过冷、冷却不均的现象发生,从而实现降温过程的均匀准确控制。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电加热退火炉控温冷却装置,包括热风引出管、引射器、离心风机、冷却风主管、冷却风支管、冷却风毛细管及排气管;所述电加热退火炉的炉顶中部开设2个出气口,其中一个出气口通过热风引出管连接引射器的接受段,热风引出管上设热风调节阀;引射器的喷嘴通过连接管道连接离心风机,引射器的出口连接冷却风主管;电加热退火炉的四壁分别开设多个冷却风入口,各冷却风入口分别通过冷却风毛细管连接冷却风支管,冷却风支管与冷却风主管相连;电加热退火炉的另外一个出气口处设排气管,排气管上设排烟阀。
一种电加热退火炉控温冷却装置,还包括控制系统及热电偶;所述热电偶设于冷却风主管上,热电偶、热风调节阀、排烟阀分别连接控制系统。
所述离心风机采用变频控制,其控制端与控制系统相连。
所述引射器水平设置,热风引出管为90°弯管。
所述冷却风入口在电加热退火炉各个炉壁同侧的中部及下部分别均匀设置若干个。
所述电加热退火炉为台车式电加热退火炉,炉膛内设全纤维炉衬。
所述冷却风主管的直径>冷却风支管的直径>冷却风毛细管的直径,冷却风主管内设耐火保温层,冷却风支管外设保温隔热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电加热退火炉降温能够实现按工艺指标要求进行稳定、速度可控的冷却,充分利用流体引射原理,实现热风兑冷,以达到大循环倍率对流传热,促进炉膛内温度均匀化,避免出现局部过冷的现象,有利于优化热处理工艺和提高产品质量。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鞍山鼎升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鞍山鼎升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01586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