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改进的下缸体铸铁件加工孔径刀具有效
申请号: | 202021018962.7 | 申请日: | 2020-06-05 |
公开(公告)号: | CN213002838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20 |
发明(设计)人: | 关立章;莫良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肇庆本田金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B51/00 | 分类号: | B23B51/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广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61 | 代理人: | 张文雄 |
地址: | 52602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改进 缸体 铸铁件 加工 孔径 刀具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改进的下缸体铸铁件加工孔径刀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刀头和刀柄,在刀头部设有三条螺旋刀槽,在各条螺旋刀槽中的前端处设有螺旋刀刃,形成螺旋式切削刀具结构;刀头的前端部形成的螺旋角α为35°±1°,以增大切入角度以减轻切入时对加工面的接触,形成防止崩刀及排屑结构;刀刃的前部形成的倾角β为9°±1°,以减少切削时后刀面与工件的摩擦力,所述倾角β构成旋转切入角;刀刃的后部形成的后角γ为15°±1°,以提高刀刃支撑力、增强刀头刚性;形成减少磨擦、增强刚性结构。具有加工消耗时间短、加工效率高、刀具寿命时间长和加工孔品质优良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下缸体铸铁件加工刀具,具体涉及一种改进的下缸体铸铁件加工孔径刀具。属于汽车及其配件制造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下缸体铸铁件一般有十个孔径为Φ10.5mm、孔深为60mm的铸铁孔需要加工,其加工余量为单边1mm,铸铁硬度为HRB85-100;孔的粗糙度为Rz 100um,各孔位置偏差为±0.15mm,孔径不能引偏。现有技术中,所述铸铁孔加工刀具为一把二刃直槽刀具,其刀头设有二条直刀槽,在二条直刀槽中各设有一刀刃。这种直槽结构的刀具存在如下访问问题:(1)加工消耗时间长、加工效率低。加工效率低下,加工10个孔耗时138s。 (2)由于铸铁孔硬度高,直槽刀刃结构不合理,受直冲击力大,因此刀具寿命时间短,当刀具加工数量达到8000台时,出现加工孔品质不良及刀具断裂现象。(3)加工孔品质不良,由于加工孔深度较大(60mm),容易发生引偏现象,造成深孔弯曲,不良率在 0.28%。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二刃直槽刀具存在加工消耗时间长、加工效率低、刀具寿命短和加工孔品质不良等问题,提供一种改进的下缸体铸铁件加工孔径刀具。具有加工消耗时间短、加工效率高、刀具寿命时间长和加工孔品质优良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达到:
一种改进的下缸体铸铁件加工孔径刀具,其结构特点在于:包括刀头和刀柄,在刀头部设有三条螺旋刀槽,在各条螺旋刀槽中的前端处设有螺旋刀刃,形成螺旋式切削刀具结构;刀头的前端部形成的螺旋角α为35°±1°,以增大切入角度以减轻切入时对加工面的接触,形成防止崩刀及排屑结构;刀刃的前部形成的倾角β为9°±1°,以减少切削时后刀面与工件的摩擦力,所述倾角β构成旋转切入角;刀刃的后部形成的后角γ为15°±1°,以提高刀刃支撑力、增强刀头刚性;形成减少磨擦、增强刚性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达到:
进一步地,刀柄具有圆柱状结构,所述圆柱状结构的直径为φ12mm,以增大刀柄部直径、提高刀具整体刚性。
进一步地,在刀头和刀柄的连接处形成圆锥状渐加粗结构,使刀柄受力处增加支撑角支撑,形成易断刀位置的加强结构。
进一步地,刀柄的前部呈圆锥状、后部呈圆柱状。
进一步地,在刀头和刀柄的连接处向刀柄部延伸形成从前往后渐加粗结构,通过该从前往后渐加粗结构形成过渡支撑角,形成加工时增强刀具刚性结构。
进一步地,刀刃的前部形成的倾角β形成增大切入角度结构,以改变切入方向,使切削接触面积变小,减少了刀刃的切入量,降低了切削阻力。
进一步地,刀刃的宽度0.05mm,构成小刃带结构,以减少刃带与加工面的磨削面积,使切削力度更小,更轻。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实质性特点和技术进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肇庆本田金属有限公司,未经肇庆本田金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01896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合体式歧管压入孔精加工刀具
- 下一篇:一种用于工业萘抽酚盐的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