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微生物培养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1020539.0 | 申请日: | 2020-06-06 |
公开(公告)号: | CN213475984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8 |
发明(设计)人: | 李穆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穆英 |
主分类号: | C12M1/38 | 分类号: | C12M1/38;C12M1/36;C12M1/34;C12M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化育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833 | 代理人: | 尹均利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微生物 培养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微生物培养装置,包括底部设置有支架的主体外壳,主体外壳顶部安装有可拆卸的顶板,顶板上表面开设有插接透气塞的透气孔,主体外壳内部上方的拐角处设置有用于控制主体外壳内部温度的控温器,主体外壳内部下方设置有用于控制主体外壳内部湿度的加湿器,主体外壳底部设置有用于对加湿器供水的存水箱;主体外壳内部两侧插接有用于培养微生物的培养架,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微生物培养,该装置的智能化程度更高,有利于微生物的培养,该装置中用于培养微生物的培养架采用双组多层结构,这样一次培养多种微生物,方便对同一环境中不同微生物生长情况进行对比。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微生物培养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微生物培养装置。
背景技术
微生物培养,是指借助人工配制的培养基和人为创造的培养条件,使某些微生物快速生长繁殖,称为微生物培养,微生物培养可分为纯培养和混合培养,前者是指对已纯化的单一菌种进行培养和利用;后者是指对混合菌种或自然样品中的微生物进行培养,然后根据培养基上所生长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可在一定程度上估算土壤中微生物的多样性与数量;
然而现有的微生物培养时一次只能针对某一种微生物进行培养,对不同微生物同一环境生长情况的对比不方便,且用于培养微生物的内架大多是固定的,无法取出,难以更换。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微生物培养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微生物培养装置,包括底部设置有支架的主体外壳,所述主体外壳内部设置有用于补光的补光灯,所述主体外壳顶部安装有可拆卸的顶板,所述顶板上表面开设有插接透气塞的透气孔,所述主体外壳内部上方的拐角处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主体外壳内部温度的控温器,所述主体外壳内部下方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主体外壳内部湿度的加湿器,所述主体外壳底部设置有用于对加湿器供水的存水箱;
所述主体外壳内部两侧插接有用于培养微生物的培养架,所述培养架采用可拆卸的安装在所述主体外壳的侧壁上。
优选的,所述主体外壳前表面设置有观察镜,所述观察镜采用光圈结构。
优选的,所述主体外壳内部还设置有感应器,所述感应器包括用于感应所述主体外壳内部温度和湿度的温度感应器以及湿度感应器。
优选的,所述主体外壳侧壁位于所述培养架上方处设置有上卡板,所述主体外壳侧壁位于所述培养架下方处设置有下支板,所述培养架一端厚度与所述上卡板和所述下支板之间的间距相一致。
优选的,所述培养架共设置有两组,两组所述培养架对称设置于所述主体外壳的两侧内壁,每组所述培养架均设置有多个,同一组的多个所述培养架等距布置,所述培养架的宽度小于所述主体外壳的内部宽度。
优选的,所述培养架上表面呈矩形阵列分布有若干个培养槽,所述培养架靠近所述主体外壳侧壁的一端开设有对位插槽,所述主体外壳侧壁开设有与所述对位插槽榫卯插合的对位凸块,所述培养架的另一端设置有把手。
优选的,所述培养架采用倾斜结构,所述培养架的倾角为15°。
本实用新型一种微生物培养装置,该装置通过在主体外壳内部安装有温度感应器和湿度感应器,通过温度感应器和湿度感应器可以感应主体外壳内部的温度和湿度,配合控温器和加湿器可以实现自动对主体外壳内部温度和湿度控制的效果,从而使得该装置的智能化程度更高,有利于微生物的培养,而主体外壳前表面设置有观察镜,且观察镜采用光圈结构,这样的结构设置使得通过观察镜对主体外壳内部观察更方便,在不需要观察直接旋转观察镜即可将其关闭,避免外界光线对主体外壳内部环境的影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穆英,未经李穆英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02053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橡皮舟多功能支架
- 下一篇:桌面苔藓流水景观摆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