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高频感应燃烧炉的气路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1027535.5 | 申请日: | 2020-06-05 |
公开(公告)号: | CN213147432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07 |
发明(设计)人: | 朱邦正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邦正分析仪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7D7/02 | 分类号: | F27D7/02;F27D19/00;F27B17/02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翼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12 | 代理人: | 朱戈胜 |
地址: | 210000 江苏省南***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频 感应 燃烧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碳硫分析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频感应燃烧炉的气路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总氧减压阀、四通、载氧减压阀、第一电磁阀、顶氧流量计、三通、第二电磁阀、第三电磁阀、除尘管、干燥管、第四电磁阀和分析气体流量计;外接的氧气瓶出口连接总氧减压阀后连接于四通,氧气通过四通后分为三路,氧气第一路和第二路为燃烧用气,氧气第三路为动力用气;氧气第三路的管道上设置三通将动力用气分为两路,动力用气第一路上设置用于打开或关闭动力用气第一路的第二电磁阀后连通于清扫气缸;动力用于第二路上设置用于打开或关闭动力用气第二路的第三电磁阀后连通于升降气缸。本实用新型燃烧用气和动力气均采用氧气,结构简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碳硫分析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频感应燃烧炉的气路装置。
背景技术
红外碳硫分析仪与高频感应燃烧炉配套使用,能快速、准确地测定钢、铁、合金、有色金属、水泥、矿石、玻璃及其它材料中碳、硫两元素的质量分数。目前,已知高频感应燃烧炉的气路燃烧用气和动力气分别采用氧气和氮气,需要另设氮气瓶,装置复杂,成本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高频感应燃烧炉的气路装置,燃烧用气和动力气均采用氧气,结构简单。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高频感应燃烧炉的气路装置,高频感应燃烧炉包括炉头、清扫头、清扫气缸、用于放置坩埚的坩埚座和设于坩埚座底部对坩埚座进行升降的升降气缸,所述气路装置包括总氧减压阀、四通、载氧减压阀、第一电磁阀、顶氧流量计、三通、第二电磁阀、第三电磁阀、除尘管、干燥管、第四电磁阀和分析气体流量计;
外接的氧气瓶出口连接用于一级减压的总氧减压阀,总氧减压阀另一端连接于四通一端,氧气通过四通后分为三路,氧气第一路和第二路为燃烧用气,氧气第三路为动力用气;
氧气第一路的管道上设置用于二级减压的载氧减压阀后连通于坩埚座使炉头的燃烧室内保持定压;
氧气第二路的管道上设置用于打开或关闭氧气第二路的第一电磁阀和用于控制送入炉头氧气量的顶氧流量计后连通于炉头供顶吹氧;
氧气第三路的管道上设置三通将动力用气分为两路,动力用气第一路上设置用于打开或关闭动力用气第一路的第二电磁阀后连通于清扫气缸;动力用于第二路上设置用于打开或关闭动力用气第二路的第三电磁阀后连通于升降气缸;
炉头的排气口的管道上设置依次设置除尘管、干燥管、第四电磁阀和分析气体流量计后排出分析气体至另设的分析仪。
按以上方案,气路装置还包括分别设于氧气第一路、氧气第二路和氧气第三路上的第一单向阀、第二单向阀和第三单向阀,第一单向阀、第二单向阀和第三单向阀分别连通于四通的三个氧气出口端,单向阀用于气体单向截止,和其他通路中的气体不串通,增强装置的安全性。
按以上方案,所述总氧减压阀的输出压力为0.18~0.2 MPa。
按以上方案,所述载氧减压阀的输出为0.04~0.05MPa。
按以上方案,所述总氧减压阀采用回固公司生产的YQY-370-2减压阀;载氧减压阀采用露玖熙公司生产的型号为AH-1的减压阀。
按以上方案,所述除尘管内介质为脱脂棉,所述干燥管内介质为干燥剂;对炉头排出的燃烧气体进行除尘和干燥处理,处理后的气体作为分析用气体排出,为精确地气体分析提供基础;脱脂棉和干燥剂易获取。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在外接的氧气瓶出口设置总氧减压阀,总氧减压阀另一端连接于四通一端,氧气通过四通后分为三路,氧气第一路和第二路为燃烧用气,氧气第三路为动力用气;本实用新型中,燃烧用气和动力用气均为氧气瓶,无需另设氮气瓶,结构简单,成本低;进一步的,三路氧气通路上分别设置单向阀,气体单向截止,不会回流,和单向阀出口后端的通路和其他通路中的气体不串通,增强装置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邦正分析仪器有限公司,未经南京邦正分析仪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02753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