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分离式减隔震群桩基础有效
申请号: | 202021029106.1 | 申请日: | 2020-06-05 |
公开(公告)号: | CN212316973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08 |
发明(设计)人: | 郭红雨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交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27/14 | 分类号: | E02D27/14;E02D27/42;E02D31/08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32203 | 代理人: | 陈鹏 |
地址: | 210017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分离 式减隔震群 桩基础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分离式减隔震群桩基础,包括墩柱、承台和桩基础,所述桩基础顶部与承台之间设置有隔震层,桩基础位于隔震层内的平行凹槽内,并可在隔震层内自由滑动,墩柱与承台之间、隔震层与承台之间均通过预埋普通钢筋和一体化浇筑连接成整体。本实用新型构造简单创新且受力更合理,既可以满足群桩基础与承台的正常使用功能,又可以实现强震下群桩基础与承台的分离;延长了结构基本周期,有效降低了结构的地震动峰值,使得桩基在地震下发生极小损伤甚至不发生损伤,大大提高了桥梁结构的抗震能力;降低了桩基配筋率,取消了桩基钢护筒及减隔震支座设计,节约工程造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桥梁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分离式减隔震群桩基础。
背景技术
随着近些年全世界范围内的地震频发,基于生命线工程的桥梁抗震设计已备受关注。随着对震害认识的不断积累,国内外桥梁抗震设计规范和方法不断改进,我国现行实施的《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 B02-01—2008)、《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 B02—2013)和《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CJJ 166—2011),均明确提出了两级水准设防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
根据上述规范要求,抗震设防烈度7度及以上地区,在E2水准的地震输入下,对于固结于承台内的桥梁群桩基础结构,桩基常常会由于传递至承台底面的强大弯矩而承受较大的竖向拉力,甚至有可能被拉断,这将无法满足规范中桩基础作为能力保护构件的要求。本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通过在桥梁的上部与下部结构之间引入减隔震装置(橡胶阻尼支座、钢阻尼元件、粘滞阻尼器等),来减小庞大的上部结构传递给基础的地震力,但这种方法对于高耸的桥塔、桥墩以及连续刚构桥而言,改善效果并不理想,而且减隔震装置造价昂贵,运营期需要定期检查、养护及更换,大大增加了工程建设费用。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基础设计中存在的上述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离式减隔震群桩基础,该基础构造简单、建设成本低且具有良好抗震能力。
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分离式减隔震群桩基础,包括墩柱、承台、隔震层和桩基础;所述隔震层位于桩基础顶部与承台之间,桩基础位于隔震层内的平行凹槽内,并可在隔震层内自由滑动,墩柱与承台之间、隔震层与承台之间均通过预埋钢筋和一体化浇筑连接成整体。
进一步地,所述承台是分层浇筑施工的大体积混凝土,采取分两次浇筑的施工方法,将分层浇筑位置选择在隔震层与承台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两次浇筑龄期不超过10天,承台和隔震层内埋设冷却水管。
进一步地,桩基础顶部正上方位置,隔震层与承台内设置承压钢筋网。
优选地,所述钢筋网采用D10冷轧带肋钢筋网,从上至下布置4~6层。
进一步地,桩基础顶部预埋锚固连接筋。
进一步地,桩基础顶部与隔震层之间设置水泥浆层。
进一步地,所述隔震层内凹槽边缘设有空隙,凹槽内四周设置橡胶防震缓冲垫片。
优选地,所述空隙为5cm,橡胶防震缓冲垫片为2~3cm。
进一步地,隔震层内周边应设置限位挡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构造简单创新且受力更合理,既可以满足群桩基础与承台的正常使用功能,又可以实现强震下群桩基础与承台的分离,避免了一侧桩基础承受过大拉力而被拉断,而另一侧桩基础承受较大的地震压力;(2)延长结构基本周期,有效降低结构的地震动峰值,使得桩基在地震下发生极小损伤甚至不发生损伤,大大提高了桥梁结构的抗震能力;(3)降低了桩基配筋率,取消了桩基钢护筒及减隔震支座设计,节约工程造价。
附图说明
图1为斜拉桥体系的立面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交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苏交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02910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