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带有侧支循环的血液透析体外循环管道有效
申请号: | 202021036753.5 | 申请日: | 2020-06-08 |
公开(公告)号: | CN214209050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7 |
发明(设计)人: | 林彩芬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彩芬 |
主分类号: | A61M1/14 | 分类号: | A61M1/14 |
代理公司: | 深圳深瑞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495 | 代理人: | 晁阳飞 |
地址: | 363100 福建省漳***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带有 循环 血液 透析 体外循环 管道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带有侧支循环的血液透析体外循环管道,包括体外循环主管道和安装在所述外循环主管道上的透析器,所述透析器的一端为动脉端管,另一端为静脉端管,所述体外循环主管道上位于透析器的两端均设置有三通,其中一个三通上安装有第一支管,另一个三通上安装有第二支管,所述第一支管和所述第二支管均与所述体外循环主管道垂直并连通,本实用新型适用于血液透析体外循环管道,该装置通过在体外循环主管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支管和第二支管,当体外循环主管道出现凝血堵塞的情况时,可通过导通控制夹打开第一支管和第二支管,通过第一支管和第二支管将体外循环血液回输入患者体内,减少了血液的损失。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是带有侧支循环的血液透析体外循环管道。
背景技术
医疗器械是指直接或者间接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体外诊断试剂及校准物、材料以及其他类似或者相关的物品,包括所需要的计算机软件,效用主要通过物理等方式获得,不是通过药理学、免疫学或者代谢的方式获得,或者虽然有这些方式参与但是只起辅助作用,目的是疾病的诊断、预防、监护、治疗或者缓解;损伤的诊断、监护、治疗、缓解或者功能补偿;生理结构或者生理过程的检验、替代、调节或者支持;生命的支持或者维持;妊娠控制;通过对来自人体的样本进行检查,为医疗或者诊断目的提供信息;
而血液透析体外循环管道是人体血液透析的必不可少的管道,然而现有的血液透析体外循环管道均是采用单通管道,在透析器堵管时只能把体外循环中的血液全部丢弃,病人将损失300ml左右的血液。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带有侧支循环的血液透析体外循环管道。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带有侧支循环的血液透析体外循环管道,包括体外循环主管道和安装在所述外循环主管道上的透析器,所述透析器的一端为动脉端管,另一端为静脉端管,所述体外循环主管道上位于透析器的两端均设置有三通,其中一个三通上安装有第一支管,另一个三通上安装有第二支管,所述第一支管和所述第二支管均与所述体外循环主管道垂直并连通,所述第一支管和所述第二支管的自由端可相互连接导通。
优选的,所述第一支管和所述第二支管上均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支管和所述第二支管导通和关闭的导通控制夹。
优选的,所述第一支管的自由端安装有螺纹母接头,所述第二支管的自由端安装有螺纹子接头,所述螺纹母接头可与所述螺纹子接头螺纹旋合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支管位于所述动脉端管的15cm处,所述第二支管位于所述静脉端管的15cm处。
优选的,所述第一支管和所述第二支管的长度为21cm。
本实用新型带有侧支循环的血液透析体外循环管道,该装置通过在体外循环主管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支管和第二支管,而第一支管和第二支管的自由端可相互连接导通,且第一支管和第二支管上均设置有用于控制第一支管和第二支管导通和关闭的导通控制夹,在体外循环主管道处于导通状态时,第一支管和第二支管上的导通控制夹处于夹紧状态,即第一支管和第二支管封闭,血液只可以从体外循环主管道内循环流动,而当透析器出现凝血堵塞的情况时,可通过导通控制夹打开第一支管和第二支管,使第一支管和第二支管相互导通,此时通过第一支管和第二支管可以将体外循环血液回输入患者体内,减少了血液的损失。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带有侧支循环的血液透析体外循环管道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动脉端管;2、体外循环主管道;3、三通;4、静脉端管;5、导通控制夹;6、第一支管;9、螺纹母接头;8、第二支管;7、螺纹子接头;10、透析器。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彩芬,未经林彩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03675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公路路基养护路面灌缝装置
- 下一篇:生物降解性三维人工支承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