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便于双倒扣注塑产品脱模的滑块结构及注塑模具有效
申请号: | 202021043445.5 | 申请日: | 2020-06-09 |
公开(公告)号: | CN212666598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09 |
发明(设计)人: | 刘礼华;戴书娴;许珍远;李洋;杨兴隆 | 申请(专利权)人: | 凯勒(南京)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5/33 | 分类号: | B29C45/33;B29C45/44;B29L31/58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董建林 |
地址: | 211500 江苏省南京市六***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便于 倒扣 注塑 产品 脱模 结构 模具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便于双倒扣注塑产品脱模的滑块结构及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块结构设置在注塑模具的后模上,后模上通过螺栓固定有后模仁;所述滑块结构包括外滑块、中滑块、内滑块及滑块底座,所述滑块底座与外滑块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内滑块与中滑块滑动连接,所述中滑块与外滑块通过螺栓连接;合模时,内滑块位于滑块底座的上方,滑块底座、内滑块、后模仁之间构成注塑型腔;所述中滑块上设有若干凹槽,铲基的下端嵌入所述凹槽内。利用具有该滑块结构的注塑模具生产双倒扣注塑产品,可直接出模,且出模产品的质量有保障,出模过程不会影响产品性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便于双倒扣注塑产品脱模的滑块结构及注塑模具,属于注塑成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汽车塑料内饰件的研究开发中,为了满足装配需求,对注塑产品的功能性结构有强度和稳定性的要求,于是开发出有双倒扣结构的注塑产品。但是目前的注塑模具无法顺利脱出双倒扣结构的注塑产品,导致汽车内饰件生产厂家不得不放弃双倒扣结构产品而选择单倒扣结构,这就限制了某些汽车塑料内饰件的性能提升和进一步地研究开发;或者采用顶针板强行脱模,这样很容易使产品受到伤害,严重时还会导致产品变形,产品质量下降,影响塑料内饰件的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具有双倒扣结构产品脱模困难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便于双倒扣注塑产品脱模的滑块结构及注塑模具。
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便于双倒扣注塑产品脱模的滑块结构,所述滑块结构设置在注塑模具的后模上,后模上通过螺栓固定有后模仁;
所述滑块结构包括外滑块、中滑块、内滑块及滑块底座,所述滑块底座与外滑块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内滑块与中滑块滑动连接,所述中滑块与外滑块通过螺栓连接;合模时,内滑块位于滑块底座的上方,滑块底座、内滑块、后模仁之间构成注塑型腔;
所述中滑块上设有若干凹槽,铲基的下端嵌入所述凹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内滑块的侧面固定连接若干个梯形块,所述中滑块的侧面设有若干个梯形槽,所述梯形槽所在侧面与梯形块所在侧面相对,且梯形槽与梯形块的位置一一对应,对应位置的梯形块嵌入梯形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梯形槽的垂向长度大于梯形块的垂向长度,梯形槽的宽度与梯形块的宽度相等。
进一步地,所述滑块底座与内滑块垂向接触的一侧面设有若干个耐磨板,所述耐磨板下表面嵌入滑块底座里,耐磨板上表面高出滑块底座1mm。
所述外滑块与中滑块垂向接触的一侧面设有若干耐磨板,耐磨板下表面嵌入外滑块里,耐磨板上表面高出外滑块1mm。
进一步地,所述后模仁上固定有导向块,内滑块两端与导向块相切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外滑块中穿插有斜导柱,斜导柱下端伸入动模内,且斜导柱可在后模内滑移。
一种注塑模具,包括前模和后模,所述后模上设置有上述滑块结构。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便于双倒扣注塑产品脱模的滑块结构,所述滑块结构由外滑块、中滑块、内滑块及滑块底座组成,产品注塑成型后,前后模开模,外滑块带动滑块底座首先向远离产品的一侧滑出,解决第一个倒扣脱模问题;然后随着中滑块带动内滑块向外侧滑动,内滑块远离产品,解决第二个倒扣脱模问题。利用具有该滑块结构的注塑模具生产双倒扣注塑产品,可直接出模,且出模产品的质量有保障,出模过程不会影响产品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注塑模具的后模装配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滑块结构装配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内滑块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凯勒(南京)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凯勒(南京)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04344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
- 下一篇:一种飞灰输送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