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薄板自动化包装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2021044020.6 | 申请日: | 2020-06-09 |
公开(公告)号: | CN212501397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9 |
发明(设计)人: | 夏科;陈辉;杨富臣;易青鹏;姚宇航;江涛;令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宏明双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B57/20 | 分类号: | B65B57/20;B65B57/14;B65B35/14;B65B35/18;B65B15/04 |
代理公司: | 成都巾帼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60 | 代理人: | 邢伟 |
地址: | 610000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薄板 自动化 包装 设备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薄板自动化包装设备,工作台(23)的台面上还固设有位于导轨(4)右侧的立板(9),立板(9)的左端面上粘接有泡沫垫(10),泡沫垫(10)的左端面与导轨(4)的右端面之间留有间隙(11),间隙(11)的正下方设置有反射式光纤A(12),反射式光纤A(12)发出的光束贯穿间隙(11)设置,所述底板(6)上开设有圆孔(13),底板(6)的底部固设有反射式光纤B(14),围板(7)的顶部固设有反射式光纤C(15),反射式光纤B(14)和反射式光纤C(15)发出的光束均贯穿圆孔(13)设置。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紧凑、防止T型槽两端被堵塞、确保薄板零件被顺利转移到载带上、操作简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薄板零件输送的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薄板自动化包装设备。
背景技术
薄板零件的结构如图1所示,其为长条形状,其厚度为0.5~1mm,薄板零件的两端开设有两个对称设置的通孔(1)。在包装段,需要将数个方向混乱薄板零件输送到抓料工位需采用输送装置来实现,在抓料前要保证薄板零件处于水平状态,输送装置的结构如图2~3所示,输送装置包括工作台(23)、固设于工作台(23)上的直线振动盘(2)和螺旋振动盘(3),直线振动盘(2)的顶部固设有导轨(4),导轨(4)内且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T型槽(5),T型槽(5)的左端部固设有进料仓,进料仓包括底板(6)和固设于底板(6)前后侧的围板(7),底板(6)与T型槽(5)的底表面平齐,螺旋振动盘(3)的出料口位于底板(6)的左侧且位于底板(6)的上方,所述T型槽(5)的右端部的顶部开设有止口(8),止口(8)与T型槽(5)连通,所述工作台(23)的台面上还固设有位于导轨(4)右侧的立板(9),立板(9)的左端面上粘接有泡沫垫(10),泡沫垫(10)的左端面与导轨(4)的右端面接触。进行输送薄板零件时,先在螺旋振动盘(3)内放置数个待包装的薄板零件,打开螺旋振动盘(3)和直线振动盘(2),螺旋振动盘(3)将其内的薄板零件沿着螺旋轨道振动到出料口处,随后薄板零件(24)水平的掉落于底板(6)的顶表面上如图4所示,随后直线振动盘(2)使导轨(4)振动,进入到底板(6)上的薄板零件(24)向右移动并进入到T型槽内,随后被泡沫垫(10)挡住,此时薄板零件处于止口(8)处,包装机的吸料头将该薄板零件吸取,并转移到载带上,从而完成包装,在此过程中后续的薄板零件不断的进入到底板(6)内,从而实现薄板零件的输送和包装。
然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发现,在底板(6)的顶表面上通常重叠有多个薄板零件,其主要原因是薄板零件的厚度非常薄,而重叠后薄板零件无法继续进入到T型槽(5),出现卡滞现象,从而导致T型槽(5)的左端口堵塞,无法继续进行输送薄板零件。此外,在止口处薄板零件也容易堆积,导致T型槽(5)的右端口堵塞,而T型槽内的薄板零件又无法进入到吸料工位。因此亟需一种防止T型槽两端被堵塞、确保薄板零件被顺利转移到载带上的设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结构紧凑、防止T型槽两端被堵塞、确保薄板零件被顺利转移到载带上、操作简单的薄板自动化包装设备。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薄板自动化包装设备,它包括固设于工作台上的直线振动盘和螺旋振动盘,直线振动盘的顶部固设有导轨,导轨内且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T型槽,T型槽的左端部固设有进料仓,进料仓包括底板和固设于底板前后侧的围板,底板与T型槽的底表面平齐,螺旋振动盘的出料口位于底板的左侧且位于底板的上方,所述T型槽的右端部的顶部开设有止口,止口与T型槽连通,所述工作台的台面上还固设有位于导轨右侧的立板,立板的左端面上粘接有泡沫垫,泡沫垫的左端面与导轨的右端面之间留有间隙,间隙的宽度小于薄板零件的短边与其相邻通孔之间的距离,间隙的正下方设置有反射式光纤A,反射式光纤A发出的光束贯穿间隙设置,所述底板上开设有圆孔,底板的底部固设有反射式光纤B,围板的顶部固设有反射式光纤C,反射式光纤B和反射式光纤C发出的光束均贯穿圆孔设置,且两个光束处于同一直线上。
所述围板上固设有平板,所述反射式光纤C竖向设置且安装于平板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宏明双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成都宏明双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04402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