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BIM技术的应力应变监测设备安装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021047803.X | 申请日: | 2020-06-09 |
公开(公告)号: | CN212007166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24 |
发明(设计)人: | 王宝玉;韩大富;朱武卫;刘义;孙永民;李妍;杨颖;席宇;杨晓;杨焜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西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B21/32 | 分类号: | G01B21/32;F16M11/04;E04C3/34 |
代理公司: | 西安中科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61254 | 代理人: | 王培境 |
地址: | 710082 陕西省***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bim 技术 应力 应变 监测 设备 安装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建筑工程技术领域的一种基于BIM技术的应力应变监测设备安装结构,包括两个抱箍件和应变计,应变计通过安装垫板和固定螺栓与抱箍件的外壁相固定,抱箍件由多个锁链夹板、拉板件、两个限位块及栓柱一组成,拉板件包括拉板一和拉板二,栓柱一贯穿于两个限位块及拉板一和拉板二,通过采用多个锁链夹板组成的抱箍件,增加或者减少锁链夹板的数量,以适应于抱箍件的不同组合,通过锁链夹板的数量不同组合来达到适应各种钢管混凝土柱柱径的安装,产品标准化、适应多尺寸要求,安装方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BIM技术的应力应变监测设备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我国装配式结构技术日渐成熟,在各地应用也越来越多。装配式结构可有效减少施工现场湿作业以解决环保问题,现今装配式结构存在一些关键部位受力不明确及建筑模型信息不全面等问题。从施工阶段到建筑运营维护阶段,无法对装配式结构应力状态进行全过程实时监控,不能保证装配式主体结构的安全,并在危险来临时,很难及时发出报警信息和启动应急预案。目前表面应变计现已普遍应用于工程和实验中钢管混凝土柱的应变测量,应变计采集的数据通过BIM模型进行分析,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根据有限元分析结果,监测点分别布置在钢管混凝土柱、塔楼钢桁架(伸臂桁架、腰桁架及转换桁架)及塔楼瀑布式幕墙钢结构及裙房门架位置,目前表面应变计主要通过环形抱箍固定在钢管混凝土柱上,但是由于钢管混凝土柱的柱径存在不同,在进行安装时需要定制不同适应于钢管混凝土柱柱径的环形抱箍需要体现定制,不能满足不同钢管混凝土柱柱径的安装要求。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基于BIM技术的应力应变监测设备安装结构,以解决上述提到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BIM技术的应力应变监测设备安装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BIM技术的应力应变监测设备安装结构,包括两个抱箍件和应变计,所述应变计通过安装垫板和固定螺栓与所述抱箍件的外壁相固定,所述抱箍件由多个锁链夹板、拉板件、两个限位块及栓柱一组成,所述拉板件包括拉板一和拉板二,多个所述锁链夹板之间通过两端的栓柱二相互连接,位于两端的锁链夹板通过栓柱二分别与拉板一和拉板二相连接,两个限位块分别设置在所述拉板一和拉板二相远离一侧,所述栓柱一贯穿于两个限位块及拉板一和拉板二。
优选的,所述安装垫板焊接于所述应变计的侧壁上,所述安装垫板的两端开有安装孔。
优选的,所述锁链夹板的内侧面为弧面体,所述锁链夹板的外侧面为平面体,所述平面体上开有螺栓孔,所述锁链夹板的一端设有两个连接耳一,另一端设有一个连接耳二,且一个连接耳二位于两个连接耳一之间的对称面上。
优选的,所述拉板一的外侧与所述连接耳一相连接的一个连接耳三,所述拉板二的外侧设有与所述连接耳二相连接的两个连接耳四。
优选的,所述连接耳一、连接耳二、连接耳三和连接耳四上均开有腰孔。
优选的,所述拉板一和拉板二相远离的一侧壁均设有弧形槽,所述限位块的一侧弧形面与所述弧形槽相贴合,所述限位块的另一侧为平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种基于BIM技术的应力应变监测设备安装结构设计新颖,通过采用多个锁链夹板组成的抱箍件,增加或者减少锁链夹板的数量,以适应于抱箍件的不同组合,通过锁链夹板的数量不同组合来达到适应各种钢管混凝土柱柱径的安装,产品标准化、适应多尺寸要求,安装方便,每个锁链夹板上均开有螺栓孔,可同时对多个应变计进行固定,增加对钢管混凝土柱应力应变监测的准确度。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陕西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04780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