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蝗虫捕捉网有效
申请号: | 202021059452.4 | 申请日: | 2020-06-10 |
公开(公告)号: | CN215188974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17 |
发明(设计)人: | 张学臣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学臣 |
主分类号: | A01M5/00 | 分类号: | A01M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31412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蝗虫 捕捉 | ||
蝗虫捕捉网,包括固定架、安装框、捕捉网,所述固定架中部连接多个安装框,所述安装框均匀分布在固定架上,相邻安装框间距为10米,所述安装框两侧连接挂钩,所述挂钩设置在安装框折弯处,所述安装框两侧连接挂环,所述挂环设置在安装框开口端,所述挂环中部通过安装轴连接操作杆,所述固定架连接多个捕捉网,所述捕捉网设置在相邻的安装框之间,所述捕捉网下部具有底布,所述捕捉网外侧具有多个固定挂套,所述固定挂套挂在挂钩上,所述捕捉网具有多个定位挂套,所述定位挂套设置在捕捉网开口端转角处,所述定位挂套挂在挂环、操作杆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捕捉网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蝗虫捕捉网。
背景技术
蝗灾是由蝗虫数量急剧增多而引起的灾害,会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许多治理蝗灾的方法见效慢或效果不佳,造成蝗灾治理难度加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结构合理的蝗虫捕捉网。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蝗虫捕捉网,包括固定架、安装框、捕捉网,所述固定架中部连接多个安装框,所述安装框均匀分布在固定架上,相邻安装框间距为10米,所述安装框两侧连接挂钩,所述挂钩设置在安装框折弯处,所述安装框两侧连接挂环,所述挂环设置在安装框开口端,所述挂环中部通过安装轴连接操作杆,所述固定架连接多个捕捉网,所述捕捉网设置在相邻的安装框之间,所述捕捉网下部具有底布,所述捕捉网外侧具有多个固定挂套,所述固定挂套挂在挂钩上,所述捕捉网具有多个定位挂套,所述定位挂套设置在捕捉网开口端转角处,所述定位挂套挂在挂环、操作杆内。
所述安装轴外侧连接扭力弹簧,所述扭力弹簧套在安装轴上,所述扭力弹簧一端连接挂环,所述扭力弹簧另一端连接操作杆。
有益效果:
捕捉网挂在相邻的安装框间,相邻捕捉网间的间距为10米。利用牵引车拉动固定架,使固定架带动安装框向前拖行,固定架下部能够拖死部分落在地面上的蝗虫,向上跳动、飞起的部分蝗虫能够进入捕捉网内,并将蝗虫活动范围限制在捕捉网内,牵引停止后及时将捕捉网开口端收紧,避免蝗虫跑出,以便于对捕捉到的蝗虫进行集中处理,直接减少蝗虫数量,本申请适用于开阔地里还没有迁徙的蝗虫。捕捉网底部设置底布,使固定架拖行过程中,减少因惯性、重量等因素造成蝗虫由网眼漏出的可能,结构合理。利用捕捉网、底布自身弹性,使固定挂套、定位挂套能够完成钩挂过程,并在钩挂完成后恢复绷紧状态,减少捕捉网发生掉落的情况,提高蝗虫捕捉的效果,结构合理。同时,本申请操作简便,无需浪费大量人力、物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蝗虫捕捉网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图1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图2A-A剖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图2B-B剖面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固定架、安装框组合轴测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捕捉网、底布组合轴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学臣,未经张学臣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05945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