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增材制造技术的三向振动测试传感器有效
申请号: | 202021077330.8 | 申请日: | 2020-06-11 |
公开(公告)号: | CN212206344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2 |
发明(设计)人: | 齐江涛;丛旭;张志辉;胡小鹿;杨新宇;信仁龙;田辛亮;孙会彬;李茂;刘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H11/08 | 分类号: | G01H11/08;H01L41/113;H01L41/23;H01L41/29;H01L41/35 |
代理公司: | 长春吉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201 | 代理人: | 邵铭康;朱世林 |
地址: | 130012 吉林省长春市***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制造 技术 振动 测试 传感器 | ||
1.一种基于增材制造技术的三向振动测试传感器,其特征在于,由底座(A)、振动测试组件(B)、传感器外壳(C)和数据管理模块(D)组成,其中底座(A)由底盘(1)、中盘(2)和中心杆(3)组成,底盘(1)、中盘(2)和中心杆(3)自下而上顺序排列并固接;振动测试组件(B)中圆柱体(13)的中心孔(6)与底座(A)的中心杆(3)固接,传感器外壳(C)下端固接于底座(A)中中盘(2)的上面;数据管理模块(D)中振动信号采集卡(35)的数据输入端与振动测试组件(B)中感应组件Ⅰ(4)、感应组件Ⅲ(8)、感应组件Ⅱ(10)、感应组件Ⅳ(11)、感应组件Ⅴ(15)和感应组件Ⅵ(17)的数据传输接口(21)通信连接。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增材制造技术的三向振动测试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振动测试组件(B)由感应组件Ⅰ(4)、悬臂梁Ⅰ(5)、悬臂梁Ⅲ(7)、感应组件Ⅲ(8)、悬臂梁Ⅱ(9)、感应组件Ⅱ(10)、感应组件Ⅳ(11)、悬臂梁Ⅳ(12)、圆柱体(13)、悬臂梁Ⅴ(14)、感应组件Ⅴ(15)、悬臂梁Ⅵ(16)和感应组件Ⅵ(17)组成,其中圆柱体(13)上设有中心孔(6);悬臂梁Ⅰ(5)内端固接于圆柱体(13)左侧上端,感应组件Ⅰ(4)固接于悬臂梁Ⅰ(5)近外端上面;悬臂梁Ⅱ(9)内端固接于圆柱体(13)右侧上端,感应组件Ⅱ(10)固接于悬臂梁Ⅱ(9)近外端下面;悬臂梁Ⅲ(7)内端固接于圆柱体(13)前侧下端,感应组件Ⅲ(8)固接于悬臂梁Ⅲ(7)外端上面;悬臂梁Ⅳ(12)内端固接于圆柱体(13)右侧下端,感应组件Ⅳ(11)固接于悬臂梁Ⅳ(12)外端上面;悬臂梁Ⅴ(14)内端固接于圆柱体(13)后侧下端,感应组件Ⅴ(15)固接于悬臂梁Ⅴ(14)外端上面;悬臂梁Ⅵ(16)内端固接于圆柱体(13)左侧下端,感应组件Ⅵ(17)固接于悬臂梁Ⅵ(16)外端上面。
3.按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增材制造技术的三向振动测试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感应组件Ⅰ(4)、感应组件Ⅲ(8)、感应组件Ⅱ(10)、感应组件Ⅳ(11)、感应组件Ⅴ(15)和感应组件Ⅵ(17)结构相同,均由液箱(18)、导振液体(20)、数据传输接口(21)、铜导线(22)和压电片(23)组成,液箱(18)顶面设有输液口(19);导振液体(20)置于液箱(18)内,压电片(23)镶嵌于液箱(18)底面中心,数据传输接口(21)经铜导线(22)与压电片(23)连接。
4.按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增材制造技术的三向振动测试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压电片(23)由指叉电极Ⅰ(24)、导电银浆Ⅰ(25)、基底(26)、压电层(27)、封装盖(28)、电极层(29)、导电银浆Ⅱ(30)和指叉电极Ⅱ(31)组成,封装盖(28)左侧设有孔Ⅰ(32),封装盖(28)右侧设有孔Ⅱ(33);基底(26)、压电层(27)和电极层(29)自下而上顺序排列并固接,封装盖(28)固接于基底(26)上面;导电银浆Ⅱ(30)固接于电极层(29)左侧,指叉电极Ⅱ(31)右端经封装盖(28)的孔Ⅰ(32)与导电银浆Ⅱ(30)固接;导电银浆Ⅰ(25)固接于电极层(29)右侧,指叉电极Ⅰ(24)左端经封装盖(28)的孔Ⅱ(33)与导电银浆Ⅰ(25)固接。
5.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增材制造技术的三向振动测试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管理模块(D)由电源管理单元(34)、振动信号采集卡(35)、振动信号处理单元(36)、无线传输单元(37)和信号显示单元(38)组成,所述振动信号处理单元(36)与振动信号采集卡(35)通信连接;无线传输单元(37)通信连接于振动信号处理单元(36)和信号显示单元(38),采用无线通信的方式进行数据传输;信号显示单元(38)与振动信号采集卡(35)通信连接;电源管理单元(34)采用3.7V锂电池供电,利用Micro USB接口与振动信号采集卡(35)、振动信号处理单元(36)和无线传输单元(37)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大学,未经吉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077330.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等教育的动画投影布收纳装置
- 下一篇:一种通信行业用石墨隔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