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点光源识读激光加密塑膜防伪标识有效
申请号: | 202021085220.6 | 申请日: | 2020-06-12 |
公开(公告)号: | CN212010136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24 |
发明(设计)人: | 张振;张钦永;田学锋;崔若峰;田茂涛;巩建宝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泰宝信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9F3/02 | 分类号: | G09F3/02;G02B5/18 |
代理公司: | 青岛发思特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7212 | 代理人: | 赵真真 |
地址: | 256400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源 激光 加密 防伪 标识 | ||
本实用新型属于防伪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点光源识读激光加密塑膜防伪标识。所述的激光加密塑膜防伪标识,包括从上到下依次相连的PET层、成像层、激光加密信息层、复制层、印刷层、凹印层、压敏胶层、和硅油纸层,在所述激光加密信息层里面隐藏数字编码信息。本实用新型通过光栅晶格中的光栅空频以及光栅角度两个参量,制作激光加密信息层模压版,将激光加密信息复制在PET成像层上面,形成激光加密信息层,消费者只有在将防伪标识揭开后,使用手持式点光源设备照射标识反面,就会呈现隐藏信息,消费者通过鉴别隐藏信息,判断标识真伪,使防伪标识具有独占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防伪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点光源识读激光加密塑膜防伪标识。
背景技术
目前,防伪市场上使用的电码防伪标基本是流行了多年的激光电码防伪标和纸面电码防伪标,其技术相对落后,容易被仿冒,造成了市场上鱼龙混珠的现象。
激光模压全息防伪技术传入我国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特别是1990年至1994年期间,全国各地引进生产线上百条,占当时世界生产厂家的一半多。在引进初期,这种防伪技术确实起到了一定的防伪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激光全息图像制作技术迅速扩散,如今早已被造假者从各个方面攻破,几乎完全失去了防伪的能力,促使人们不得不开始寻求改进现有技术。从而采用诸如激光阅读、光学微缩、低频光刻、随机干涉条纹、莫尔条纹等等光学图像编码加密技术,以上所有技术都需要专业的检测设备才能辨识真假,让很多消费者无法使用上述防伪特征进行辨别真假,不利于市场的推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点光源识读激光加密塑膜防伪标识,含有隐藏数字编码信息光栅结构,消费者只有在将防伪标识揭开后,使用手持式点光源设备照射标识反面,就会呈现隐藏信息,消费者通过鉴别隐藏信息,判断标识真伪,使标识具有独占性。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点光源识读激光加密塑膜防伪标识,包括从上到下依次相连的PET层、成像层、激光加密信息层、复制层、印刷层、凹印层、压敏胶层、和硅油纸层,在所述激光加密信息层里面隐藏数字编码信息。
所述的PET层为12-50μm的单面电晕PET膜。
所述的PET层和成像层不可分离。
所述的复制层是一种可复制全息图案的UV光油。
所述的复制层与激光加密信息层之间的90°剥离强度为0.0025-0.0060千牛/米。
所述的复制层的厚度为4-6μm。
所述的复制层与激光加密信息层复合在一起时,激光加密信息是无法检测的。只有将复制层剥离后,激光加密信息才能进行检测。当复制层剥离后,激光加密信息既可以在PET上面进行检测,也可以在复制层进行检测。
所述的激光加密信息层里的隐藏数字编码信息图案为文字、字母、数字、符号或图形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
所述的激光加密信息层里的隐藏数字编码信息由多个正方形光栅晶格阵列组成,处理方式为激光刻蚀,所述光栅晶格含有光栅空频以及光栅角度两个参量。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点光源识读激光加密塑膜防伪标识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选择单面电晕PET膜为PET层,在PET膜电晕面涂布成像层;
(2)激光加密信息层模压版的制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泰宝信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山东泰宝信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08522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矿井瞬变电磁顶板定向探测装置
- 下一篇:用于检具目视孔的刻线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