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生物质气化炉内部压力调控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21107958.8 | 申请日: | 2020-06-16 |
公开(公告)号: | CN212770590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23 |
发明(设计)人: | 王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动银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J3/48 | 分类号: | C10J3/48;C10J3/72 |
代理公司: | 上海宣宜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88 | 代理人: | 陈酩 |
地址: | 200000 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国***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物 气化 内部 压力 调控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生物质气化炉内部压力调控系统,涉及生物质气化炉技术领域,包括生物质进料装置、气化炉,气化炉设有生物质进料口,生物质进料装置包括料仓、一级进料螺杆、下料管、关风机以及二级进料螺杆,一级进料螺杆与料仓、下料管连通设置,二级进料螺杆与下料管、生物质进料口连通设置,关风机安装于下料管上,一级进料螺杆对应设置有送料速率调节机构,气化炉对应设置有鼓风/引风调节机构,气化炉对应设置有红外测温模块以及控制模块,红外测温模块设置有温度限值以及升温时间限值,控制模块与送料速率调节机构、鼓风/引风调节机构控制连接,通过对气化炉温度的变化进行监测内部压力变化,进而调控压力以及送料量。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物质气化炉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生物质气化炉内部压力调控系统。
背景技术
生物质气化是指将生物质原料(柴薪、锯末、麦秆、稻草等)压制成型或简单破碎加工处理后,送入气化炉中,在欠氧的条件下进行气化裂解,从而得到可燃气体。生物质气化原理是在一定的热力学条件下,借助于气化介质(空气、氧气或水蒸气等)的作用,使生物质发生热解、氧化、还原、重整反应,热解伴生的焦油进一步热裂化或催化裂化成为小分子碳氢化合物,获得富含CO、H2和CH4等的可燃性气体。
对于连续式生产的生物质气化炉,其进料过程的稳定性至关重要,甚至关乎气化系统运行的安全性。按照生物质进料口处的压力的不同,可将气化炉分为正压式、负压式。在负压式的生物质气化炉中,生物质物料类似于被“吸入”到了气化炉中,相对而言,进料过程更加的稳定,然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炉内压力的波动、炉内流化床结焦导致压力陡增等原因,可能使某一时刻的进料口处于正压,即炉内的可燃气体通过进料口反冲至料仓。此时,即便有关风机对反冲高温气体起到一定的阻拦作用,但如不能及时采取措施,轻则导致进料口结焦、堵塞,重则导致料仓着火,甚至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因此,是一个在生物质气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难题。
目前,工业上解决该问题的方法主要包括:1)在气化炉内设置压差传感器监控炉内压力变化;2)在生物质进料口外侧加装冷却水套。然而,在气化炉的实际运行中发现这两种解决方案均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无论是监控流化床床层压力变化的压差传感器、还是监控管道压力变化的压力传感器,除了存在一定的检测延时问题外,在流化床类型的气化炉中,当使用一段时间后,传感器均容易发生堵塞,进而影响对压力变化的判断。其次,生物质进料口外侧的冷却水套,仅能够延长生物质进料口发生结焦的时间,但无法阻止结焦的出现,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因此,存在待改进之处。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生物质气化炉内部压力调控系统,通过对气化炉温度的变化进行监测来发现气化炉内部压力变化,进而调控压力以及送料量,具体方案如下:
一种生物质气化炉内部压力调控系统,包括生物质进料装置以及气化炉,所述气化炉设有生物质进料口,所述生物质进料装置包括料仓、一级进料螺杆、下料管、关风机以及二级进料螺杆,所述一级进料螺杆的进料端、出料端分别与所述料仓的出料端、所述下料管的进料端连通设置,所述二级进料螺杆的进料端、出料端分别与所述下料管的出料端、所述生物质进料口连通设置,所述关风机安装于所述下料管上;
所述一级进料螺杆对应设置有送料速率调节机构,所述气化炉对应设置有鼓风/引风调节机构,所述气化炉对应设置有红外测温模块以及控制模块,所述红外测温模块用于测定所述生物质进料口处的温度变化,所述红外测温模块设置有温度限值以及升温时间限值,所述控制模块与所述送料速率调节机构、鼓风/引风调节机构控制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温度限值设置为100℃。
进一步的,所述升温时间限值设置为3s。
进一步的,所述鼓风/引风调节机构包括鼓风机、引风机、鼓风机开度调节件以及引风机开度调节件。
进一步的,所述鼓风机开度调节件、引风机开度调节件设置为变频电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动银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动银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10795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