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绿色建筑的通风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021136809.4 | 申请日: | 2020-06-18 |
公开(公告)号: | CN212253038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9 |
发明(设计)人: | 孟云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F24F7/02 | 分类号: | F24F7/02;F24F13/20;F24F13/28;F24F13/30;F24S20/60;F24D15/02;F21S1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绿色 建筑 通风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涉及绿色建筑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绿色建筑的通风结构,包括通风装置,所述通风装置包括壳体和连接在所述壳体内的转轴,所述壳体嵌入绿色建筑屋顶,所述壳体上相对设置入口和出口,所述入口朝向绿色建筑内部,所述出口朝向绿色建筑外部;所述转轴沿其周向顺次连接有透光板、吸热板、过滤板;所述转轴垂直于入口和出口的轴线,其两端连接在所述壳体的内壁。本实用新型能够满足不同季节、不同气候环境建筑内空气质量、温度、采光的要求。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绿色建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绿色建筑的通风结构。
背景技术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资源能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的挑战,人类正在遵循碳循环的概念,以低碳为导向,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推广普及低碳绿色建筑。
随着中国绿色建筑政策的不断出台、标准体系的不断完善、绿色建筑实施的不断深入及国家对绿色建筑财政支持力度的不断增大,中国绿色建筑在未来几年将继续保持迅猛发展态势。
人类对居住的建筑室内的采光率、温度、空气质量均有较高的要求,如夏季室外气温较高,在保证通风的情况下,室内的温度一般也会较高,需要采用制冷设备来降低室内温度,非常消耗电能;冬季室外空气中PM10、PM2.5含量较高,导致流入室内的空气质量不高,非常不适宜人类居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一种绿色建筑的通风结构,能够满足不同季节、不同气候环境建筑内空气质量、温度、采光的要求。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绿色建筑的通风结构,包括通风装置,所述通风装置包括壳体和连接在所述壳体内的转轴,所述壳体嵌入绿色建筑屋顶,所述壳体上相对设置入口和出口,所述入口朝向绿色建筑内部,所述出口朝向绿色建筑外部;所述转轴沿其周向顺次连接有透光板、吸热板、过滤板;所述转轴垂直于入口和出口的轴线,其两端连接在所述壳体的内壁。
本申请通过旋转转轴,根据季节、气候调整透光板、吸热板、过滤板的位置,以使绿色建筑在夏季既能通过透光板达到采光的目的,又采用吸热板吸收部分热量,使得室内不至于温度过高,从而使得室内温度适宜;在冬季空气中雾霾含量较高时,通过过滤板过滤掉通入室内空其中的PM2.5、PM10等,同时保证室内的采光;从而使得室内的温度、空气质量、采光均较为适宜人类居住。
进一步地,所述转轴由电机驱动旋转,实现转轴的旋转,从而带动透光板、吸热板、过滤板旋转,以达到根据季节、气候使用不同功能的板的目的。
进一步地,所述透光板、吸热板、过滤板与所述转轴铰接连接,使得透光板、吸热板、过滤板可以折叠、收纳。
进一步地,所述透光板、吸热板、过滤板等距连接在所述转轴上。
进一步地,所述透光板、吸热板、过滤板的端部均设置有与其同宽的连接板,所述壳体内壁上设置有与所述连接板匹配固定的固定槽。通过使连接板插入固定槽内,来实现透光板、吸热板、过滤板与壳体的连接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透光板、吸热板、过滤板与连接板通过扭簧旋转连接,在转轴的带动下及扭簧的作用下实现连接板与固定槽的连接固定与分离。
进一步地,所述过滤板包括PM10过滤层和PM2.5过滤层。
进一步地,所述吸热板上设置有吸热层。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在于:
1、本实用新型通过调整透光板、吸热板、过滤板的位置,能够满足不同季节、不同气候室内空气质量、温度、采光的要求,减少制冷等设备的使用,从而降低了能耗。
2、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透光板、吸热板、过滤板上设置连接板,能够实现其与壳体的连接固定,同时能够防止下雨时雨水落入室内。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华大学,未经西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13680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叉车的液力传动箱桥的润滑冷却系统
- 下一篇:缓冲结构和制冷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