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燃煤电厂SCR脱硝的前置式三角翼型静态混合器有效
申请号: | 202021157155.3 | 申请日: | 2020-06-19 |
公开(公告)号: | CN213132696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07 |
发明(设计)人: | 赵宁波;卢承政;黄飞;陈嵩涛;梁俊杰;鲍强;方朝君;周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西热节能环保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F5/06 | 分类号: | B01F5/06;B01D53/56;B01D53/90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王桦 |
地址: | 215011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燃煤 电厂 scr 前置 三角 静态 混合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燃煤电厂SCR脱硝的前置式三角翼型静态混合器,包括:分隔板、支撑架、三角翼形板组件,分隔板组件包括分隔板,相邻两块分隔板之间形成第一烟气通道;支撑架组件包括支撑架,支撑架沿烟道的宽度方向分布;三角翼形板组件包括连接在每根支撑架上且位于同一高度上的三角翼形板,三角翼形板的延伸方向与烟道的延伸方向形成不等于0°的夹角,相邻两块三角翼形板之间形成第二烟气通道。本实用新型含尘气流被引导至三角翼形板之间通道内,烟气通道的不同方向的烟气互相掺混,既通过烟气的流动提高了烟气速度和烟气成分的混合,同时也促进了粉尘浓度的混合,降低了烟气的局部阻力,减轻了下游烟道的磨损和堵塞的风险。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SCR脱硝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用于燃煤电厂SCR脱硝的前置式三角翼型静态混合器。
背景技术
SCR: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简称SCR。SCR脱硝技术是指在280~420℃范围内,还原剂(如液氨、尿素和氨水等)在催化剂作用下,“有选择性”地与烟气中的NOx反应,生成无污染的N2和H2O的NOx减排技术。
超低排放背景下,燃煤电厂NOx排放浓度降低到50mg/m3以下,部分重点区域拟控制NOx排放浓度不大于30mg/m3。SCR脱硝技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最高效的烟气脱硝技术。燃煤电站锅炉SCR装置一般布置采用高尘布置工艺,布置在省煤器与空预器之间。为了提高脱硝装置效率,减少局部氨逃逸,预防下游设备ABS沾污堵塞,强化烟气内部混合、烟气与氨的混合都是很有必要的。目前针对烟气与氨的混合已经有大量的研究工作,通过高性能的格栅AIG能够有效提高喷氨的均匀性,强化烟气混合多采用内置静态混合器能实现。
根据脱硝装置运行效果来看,强化喷氨格栅前的烟气混合能够有效的提高催化剂SCR反应器顶层催化剂入口的NH3/NO摩尔比分布均匀性。针对SCR入口上升烟道中格栅后烟道较短的SCR装置,需要增加烟气混合距离,强化省煤器出口烟气沿烟道宽度方向的混合,布置前置式烟气混合器是很有必要的,由于省煤器出口烟气中含有大量飞灰,烟气刚性较强,混合器的设计必须能够实现宽度方向的分区混合。
烟道混合器布置的方式主要三种:1、省煤器出口布置整体大尺度混合器;2、喷氨格栅后的静态混合器;3、喷氨格栅耦合混合装置。为了解决省煤器出口至脱硝入口的含尘气流的混合问题,需针对这三种混合器形式进行针对性分析。
参见中国专利CN106731827A公开了一种AIG上游烟气大范围自混合装置,布置在省煤器出口至AIG格栅前,设计的自混合器包括多块平行的分隔板、多个封口部,平行设置的分隔板呈三角形,所述的平行设置的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位于烟道宽度的中间,两边分别延伸烟道的两侧壁。参见中国专利CN209501366U公开了一种混合器及锅炉烟气脱硝装置,混合器单元间隔排布,混合器单元至少包括第一扭叶片和第二扭叶片,混合气体沿着导流面流动。参见中国专利CN202376911U公开了一种花瓣型混合装置,装置包括数个混合单元组件,每个混合单元组件由两个相互配合的叶片组成,叶片组件包括叶片和叶片座,叶片座上设有卡槽,混合单元整体呈花瓣型。参见中国专利CN101342457A公开了一种烟气脱硝涡流混合器及涡流混合的方法,该混合器包括置于烟道内的混合元件和插入烟道内的还原剂喷管组成,混合元件背流面为平面,正对还原剂的喷管的喷口,混合元件的向流面朝向流体的流动方向。参见中国专利CN202096878U公开了一种SCR脱硝系统的前置整流静态混合器,混合器包括在烟道内的多个C型片和支撑架,支撑架平行设置在氨输送管路的下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西热节能环保技术有限公司,未经苏州西热节能环保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15715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