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基于圆盘电极结构的油料光谱仪自动进样激发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21158328.3 | 申请日: | 2020-06-19 |
公开(公告)号: | CN212658623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05 |
发明(设计)人: | 高云端;孙超;佘婷;刘长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长城航空测控技术研究所;中航高科智能测控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1/66 | 分类号: | G01N21/66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空专利中心 11008 | 代理人: | 杜永保 |
地址: | 100022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圆盘 电极 结构 油料 光谱仪 自动 激发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基于圆盘电极结构的油料光谱仪自动进样激发系统,属于光谱分析仪器领域;包括基板、棒电极模块、进样模块和电机模块;棒电极模块位于基板的上半部分,由棒电极支架、棒电极卡具手柄、间隙设置手柄、棒电极组成;进样模块位于基板的下半部分,由转轴、圆盘电极、进油管路、出油管路、漏斗状油池、截止阀一、截止阀二、齿轮泵组成;电机模块位于基板的后表面,由电机和电机座组成,电机安装在电机座上且通过铜套与转轴相连接;本实用新型能实现待测油液自动进样并可以有效控制其进样速率和进样量,还能实现待测油液从进样到激发全过程的连锁控制,在提升光谱检测准确度的同时,不用频繁更换待测油样,减少操作流程环节且耗时短。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基于圆盘电极结构的油料光谱仪自动进样激发系统,属于光谱分析仪器领域。
背景技术
原子发射光谱是由原子中核外电子受到外来能量的作用,激发跃迁到激发态,再由高能态回到各较低的能态或基态时,以辐射的形式放出其激发能而产生的光谱。原子发射光谱是物质组成的原子结构及其特征的反映,对其谱线的波长与强度的关注是光谱分析的基础,按其特征谱线的波长可以对该原子的存在进行鉴定,测定谱线的强度可以对其进行定量分析,从而确定物质中所含元素的组成和含量。目前国内外产品更换试样均为手动,无法实现液体样品的自动进样,产品工作过程中需要频繁的更换试样,产生容易引入杂质等问题,操作过程冗杂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基于圆盘电极结构的油料光谱仪自动进样激发系统,该系统可以有效控制待测油液的进样速率和进样量,并且实现待测油液从进样到激发全过程的连锁控制。
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设计了一种基于圆盘电极结构的油料光谱仪自动进样激发系统,包括基板、棒电极模块、进样模块和电机模块。所述棒电极模块位于基板的上半部分,由棒电极支架、棒电极卡具手柄、间隙设置手柄、棒电极组成,棒电极支架固定在基板的上半部分,棒电极卡具手柄安装在棒电极支架上,棒电极固定在棒电极支架和棒电极卡具手柄之间,间隙设置手柄安装在棒电极支架上,并位于棒电极卡具手柄上方;所述的进样模块位于基板的下半部分,由转轴、圆盘电极、进油管路、出油管路、漏斗状油池、截止阀一、截止阀二、齿轮泵组成,转轴穿过基板并通过铜套固定在基板上,圆盘电极开有通孔并安装在转轴前端,圆盘电极中心位于棒电极的正下方,漏斗状油池通过螺钉安装在基板下半部分,漏斗状油池中心位于圆盘电极中心正下方,进油管路与漏斗状油池上半部分相通,出油管路与漏斗状油池出油口相连,截止阀一与齿轮泵均位于进油管路上,并且齿轮泵位于截止阀一上方,截止阀二位于出油管路上;电机模块位于基板的后表面,由电机和电机座组成,电机安装在电机座上且通过铜套与转轴相连接。
所述漏斗状油池装满油后油液液面后需没过盘电极1/3处。
所述进油管路位置高于出油管路位置。
所述的基板采用环氧树脂绝缘材料,厚度不小于1.8cm。
所述的间隙设置手柄位于棒电极卡具手柄上方2cm处。
所述漏斗状油池固定在激发室内,与所述进油管路、出油管路相接,所述截止阀一安装在所述进油管路上,用于控制进油管路的通断,所述齿轮泵用来将油液从主回油管路抽取到进油管路中;所述截止阀二用来控制所述出油管路的通断。
所述棒电极通过上位机软件控制激发电压等参数,用来激发所述圆盘电极上的油液。
截止阀一、齿轮泵、截止阀二、所述电机均连接上位机,由上位机实现连锁控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可以实现液体样品的自动进样,不需要频繁的更换试样,不容易因为人为操作引入杂质和误差,操作过程简单方便。
设计漏斗状油池,使得油池中的油液液面可以通过上位机自主设置, 可以通过调节液面高度来改变圆盘电极浸入油液的深浅程度,从而满足不同的激发需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长城航空测控技术研究所;中航高科智能测控有限公司,未经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长城航空测控技术研究所;中航高科智能测控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15832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车用电子电路板检测用下料装置
- 下一篇:用于棉花的开松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