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碳/碳复合材料制备废气再利用燃气-蒸汽联合发电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21165213.7 | 申请日: | 2020-06-22 |
公开(公告)号: | CN212837983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30 |
发明(设计)人: | 楼建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翊翔炭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K27/00 | 分类号: | F01K27/00;F01K25/14;F02C6/18;F02C7/22;F01D15/10;F22B1/18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夏成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33 | 代理人: | 沈毅 |
地址: | 213000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复合材料 制备 废气 再利用 燃气 蒸汽 联合 发电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废气再利用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碳/碳复合材料制备废气再利用燃气-蒸汽联合发电系统,CVD设备的高温排气口与余热锅炉进气口一相连,余热锅炉其中一个余热腔室设置进气口一、出气口和蒸汽出口一,另一个余热腔室设置进气口二、排气烟筒和蒸汽出口二,出气口与燃气轮机进气口相连,燃气轮机与发电机一相连,燃气轮机的排气口与进气口二相连,蒸汽出口一和蒸汽出口二分别与汽轮机的进气口相连,汽轮机与发电机二相连,一方面减少高温废气处理的设备投入,另一方面充分利用高温气体的温度和可燃性,高温废气热量被余热锅炉充分吸收后,再作为燃气轮机的燃料,而燃气轮机燃烧产生的高温烟气也会引入余热锅炉,能量再次被利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废气再利用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碳/碳复合材料制备废气再利用燃气-蒸汽联合发电系统。
背景技术
化学气相沉积(CVD)技术是制备高性能碳/碳复合材料的主要技术方法之一,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将大量的天然气(主要成分为甲烷)、丙烷或丙烯等碳氢气体通入沉积室,在850~1150°C进行高温裂解,生成的热解碳附着在利用碳纤维编织的预制体,从而形成碳/碳复合材料构件。在这个裂解过程,会产生大量的废气,这些废气中主要包括氢气,以及部分没有参与反应的甲烷、丙烷等气体。以单台CVD生产炉为例,每小时可以产出的氢气和甲烷混合气体约70m3,即每天的产气量约1680 m3,约140.2kg。目前通常利用外燃式火炬对废气进行燃烧处理,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此外由于化学气相沉积的高温环境,排出的废气所携带的热量较多,目前通常利用冷却水予以降温后处理,造成巨大的能源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的碳/碳复合材料制备产生废气未加以利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碳/碳复合材料制备废气再利用燃气-蒸汽联合发电系统。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碳/碳复合材料制备废气再利用燃气-蒸汽联合发电系统, CVD设备的高温排气口与余热锅炉的进气口一相连,所述余热锅炉包含两个独立的余热腔室,其中一个余热腔室设置进气口一、出气口和蒸汽出口一,另一个余热腔室设置进气口二、排气烟筒和蒸汽出口二,所述出气口与燃气轮机的进气口相连,所述燃气轮机的输出轴与发电机一相连,所述燃气轮机的排气口与进气口二相连,所述蒸汽出口一和蒸汽出口二分别与汽轮机的进气口相连,所述汽轮机的输出轴与发电机二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进一步包括,所述燃气轮机的输出轴通过减速器一与发电机一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进一步包括,所述汽轮机的输出轴通过减速器二与发电机二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进一步包括,所述汽轮机的排汽口与凝汽器相连,所述凝汽器一端与冷却结构相连,另一端通过凝结水泵与余热锅炉相连。凝汽器将汽轮机的排出的水汽收集起来,由冷却结构冷凝成水,通过凝结水泵输送至余热锅炉,从而为余热锅炉内部元件降温。起到节约资源,提高系统集成性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进一步包括,所述冷却结构为冷却塔和循环水泵。冷却效果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进一步包括,所述余热锅炉的出气口处设置有焦油过滤器。设置前置焦油过滤器,保证系统寿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进一步包括,所述燃气轮机包含压气机、燃烧器和燃气机,所述压气机设置空气进气口,所述压气机与燃烧器相连,所述燃烧器的出气口与燃烧器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进一步包括,所述减速器一两端均设置联轴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进一步包括,所述减速器二两端均设置联轴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翊翔炭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常州翊翔炭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16521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