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水力自动冲淤式鱼道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021171731.X | 申请日: | 2020-06-22 |
公开(公告)号: | CN213014193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20 |
发明(设计)人: | 周小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藏电建成勘院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B8/08 | 分类号: | E02B8/08;E02B1/00 |
代理公司: | 成都虹桥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124 | 代理人: | 罗明理 |
地址: | 850012 西藏自治区拉萨*** | 国省代码: | 西藏;5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力 自动 冲淤式 鱼道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是水利工程领域的一种水力自动冲淤式鱼道结构,包括鱼道和多个沿鱼道轴向间隔布置的隔板,所述隔板底部与鱼道底部之间设有冲淤孔,隔板上靠近鱼道侧边的部位设有过鱼缝。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鱼道内设置隔板,降低了鱼道水流速度,便于鱼类从过鱼缝洄游,同时使得泥沙沉降在鱼道底板上,随后由于水流分层流速不同的特性,泥沙能从隔板底部的冲淤孔被自动冲走,同步实现了上层过鱼、低层冲淤功能,过鱼冲淤互相不干扰,达到全天候过鱼的目的,可实现过鱼规模最大化。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利工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力自动冲淤式鱼道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水利工程的快速发展,沿河道设置的大坝越来越多,大坝建设给人类带来效益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带来了一系列影响。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是大坝阻断了鱼类洄游产卵的通道,导致许多自然生长的鱼类数量急剧减少,目前主要采用在水闸或大坝上修建人工鱼道来供鱼类洄游。虽然目前有各式各样的人工鱼道,但都或多或少存在泥沙淤积的问题,通常隔一段时间就要采用人力或机械进行清淤,耗费人力物力,并且清淤期间,鱼道停止运行,无法实现全天候过鱼。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现有人工鱼道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实现自动清淤的水力自动冲淤式鱼道结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水力自动冲淤式鱼道结构,包括鱼道和多个沿鱼道轴向间隔布置的隔板,所述隔板底部与鱼道底部之间设有冲淤孔,隔板上靠近鱼道侧边的部位设有过鱼缝。
进一步的是,所述隔板均匀间隔布置,相邻两个隔板的距离与鱼道的宽度一致。
进一步的是,所述冲淤孔为扁平开口,其开口宽度为整个鱼道的宽度。
进一步的是,所述过鱼缝的上端贯穿隔板的顶部,下端不超过冲淤孔。
进一步的是,所述相邻两个隔板上的过鱼缝分别靠近鱼道的左右两侧。
进一步的是,所述隔板在设置过鱼缝的部位呈折弯形,使过鱼缝的开口朝向下游鱼道中心。
进一步的是,所述过鱼缝与隔板的转角部位设有圆弧倒角。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鱼道内设置隔板,降低了鱼道水流速度,便于鱼类从过鱼缝洄游,同时使得泥沙沉降在鱼道底板上,随后由于水流分层流速不同的特性,泥沙能从隔板底部的冲淤孔被自动冲走,同步实现了上层过鱼、低层冲淤功能,过鱼冲淤互相不干扰,达到全天候过鱼的目的,可实现过鱼规模最大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俯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结构侧视图。
图中标记为,1-鱼道,2-隔板,3-冲淤孔,4-过鱼缝。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水力自动冲淤式鱼道结构,包括鱼道1和多个沿鱼道1轴向间隔布置的隔板2,所述隔板2底部与鱼道1底部之间设有冲淤孔3,隔板2上靠近鱼道1侧边的部位设有过鱼缝4。
传统人工鱼道没有设置专门的排淤设施,只能定期通过人力或机械进行清淤,耗费人力物力。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隔板2底部设置冲淤孔3,隔板2降低了鱼道1内水流流速,泥沙将逐渐沉降到鱼道1底板之上,而冲淤孔3处无隔板降速,水流流速较大,沉降、淤积的泥沙将被水流冲刷清除,实现水力自动冲淤目的。
所述隔板2均匀间隔布置,相邻两个隔板2的距离与鱼道1的宽度一致。将鱼道1分割成若干个均匀的鱼池,利用隔板2的消能降速作用,在各个鱼池内形成稳定的水流流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藏电建成勘院工程有限公司,未经西藏电建成勘院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17173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