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介质滤波器及通信基站有效
申请号: | 202021183478.X | 申请日: | 2020-06-23 |
公开(公告)号: | CN212874716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2 |
发明(设计)人: | 吴亚晖;钟志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富科技(安徽)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P1/212 | 分类号: | H01P1/212;H01P1/20;H01P1/208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睿智专利事务所 44209 | 代理人: | 郭文姬 |
地址: | 233000 安徽省蚌埠***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介质 滤波器 通信 基站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介质滤波器和通信基站,包括由介电材料制成的本体和设置在该本体表面的至少一对介质谐振器,在一对介质谐振器的第一介质谐振器和第二介质谐振器之间设置有两个耦合槽,所述第一介质谐振器和第二介质谐振器分别位于本体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两个耦合槽分别位于本体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两个耦合槽至少部分连通,第一介质谐振器和第二介质谐振器之间通过耦合槽实现容性耦合。本实用新型具有可简单、灵活实现耦合带宽,且无谐波产生和便于大批量生产的技术效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通信设备,特别是涉及介质滤波器交叉耦合技术。
背景技术
随着5G通信系统的建设,其设备对集成度要求越来越高,微波滤波器的小型化,轻量化是未来的应用趋势,介质波导具有高Q值,温漂小等优点,是一种很好的滤波器小型化解决方案。
介质滤波器通常需要引入容性交叉耦合实现传输零点达到强抑制的效果,实现低端的传输零点、对称的传输零点则需要引入容性耦合结构(单个高端传输零点有时不需引入容性耦合结构),传统介质波导滤波器实现容性耦合通常采用以下几种形式:一、采用频变耦合结构形式,虽然结构简单,但会引入额外的谐振点。二、直接从传统腔体滤波器飞杆结构衍生过来的容性耦合结构,相对较复杂,且增加了产品的零部件和工序。
CN 108598635 A公开了一种介质滤波器,其通过深度超过本体二分之一的深盲孔来实现容性耦合,该方案简化了实现电容耦合结构的制造工艺,但存在在滤波器通带的低端产生谐波,降低滤波器的抑制能力的缺点。
CN210468050U公开了一种用于实现对称传输零点的介质滤波器耦合结构,其包含位于同一表面两个盲孔谐振器、位于本体下方的第一盲槽和位于本体上方的第二盲槽。第一盲槽往一盲孔谐振器方向延伸,第二盲槽往另一盲孔谐振器方向延伸,第一盲槽和第二盲槽均与穿越本体的通孔相连。该方案不会在滤波器通带外产生额外的谐振,能提高滤波器的带外抑制能力。但是,该方案俩谐振器位于同一表面,其磁场耦合较强,电场耦合较弱,应用场景较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出一种能避免在滤波器谐振频率低端产生寄生谐振,可以改善滤波器在频率低端的远端抑制的介质滤波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提供一种介质滤波器,一种介质滤波器,包括由介电材料制成的本体和设置在该本体表面的至少一对介质谐振器,在一对介质谐振器的第一介质谐振器和第二介质谐振器之间设置有两个耦合槽,所述第一介质谐振器和第二介质谐振器分别位于本体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两个耦合槽分别位于本体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两个耦合槽至少部分连通,第一介质谐振器和第二介质谐振器之间通过耦合槽实现容性耦合。
进一步地:
第一耦合槽包括连通部分和向第二介质谐振器延伸的延伸部分,第二耦合槽包括连通部分和向第一介质谐振器延伸的延伸部分。
第一耦合槽的延伸部分向第二介质谐振器的正上方延伸,第二耦合槽的延伸部分向第一介质谐振器的正下方延伸。
所述第一耦合槽的连通部分位于在本体上表面的中心,所述第二耦合槽的连通部分位于在本体下表面的中心。
所述第一耦合槽的延伸部分和第二耦合槽的延伸部分均为弧形。
在本体上与介质谐振器相对的表面,与介质谐振器同轴设置有用于辅助微调介质谐振器频率的调试盲孔。
所述调试盲孔为圆形、多边形或者椭圆形,所述调试盲孔表面部分未被导电层覆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富科技(安徽)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大富科技(安徽)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18347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便卸式多支撑销孔旋转底座
- 下一篇:一种流通比色池及光谱仪分析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