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高度可调抗拔双层基础建筑结构试验模型有效
申请号: | 202021199543.8 | 申请日: | 2020-06-24 |
公开(公告)号: | CN212248408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9 |
发明(设计)人: | 刘必灯;邬玉斌;宋瑞祥;喻烟;雷金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E02D33/00 | 分类号: | E02D33/00;E02D31/08;E02D31/12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李文丽 |
地址: | 10005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度 可调 双层 基础 建筑结构 试验 模型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结构减振研究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高度可调抗拔双层基础建筑结构试验模型,包括:建筑模型、支撑结构、活动连接件和减振垫层。其中,建筑模型包括建筑基础,建筑基础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基础底板和第二基础底板;支撑结构设于第一基础底板的下方并与第一基础底板之间限定有支撑腔;活动连接件包括悬置于支撑腔内的防脱部及分别与防脱部和第二基础底板相连的连接部;减振垫层设于支撑腔内及支撑结构与第二基础底板之间。该试验模型,通过调节活动连接件在支撑腔内做有限位移的升降运动,便能调节第一基础底板与第二基础底板之间的间距,以模拟实际配重下的实际压应力,进而可模拟测试减振垫层在不同压应力下的减振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结构减振研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高度可调抗拔双层基础建筑结构试验模型。
背景技术
目前,有些工程的建筑物所处的地下水位较浅、或箱基筏基埋置深度较深的地区,建筑基础的底面往往处于地下水位以下,并且由于建筑结构层数不高导致单位面积结构自重较小,需要考虑抗浮设计。常用的抗浮设计为抗拔桩,抗拔桩的竖向设置势必会使原属二维的平面箱基筏基底面向三维方向扩展,从而使目标建筑悬置困难,另外对于桩基础地区,对基础进行减振处理也面临相似的问题。
针对这两类问题,可行的办法是采用活塞式抗拔桩创新体系,以克服采用抗浮桩后目标建筑较难悬置的技术难题,但这种体系是否能够按照设计方案达到预期效果,最有效的办法是采用振动台模型试验或原位模型试验,因此亟需设计一种试验可行、且能代表体系核心思想的试验模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高度可调抗拔双层基础建筑结构试验模型,该试验模型包括第一基础底板和与第一基础底板间隔设置的第二基础底板,通过在第一基础底板的底部设置支撑腔,并将活动连接件的一端悬置于支撑腔内,另一端与第二基础底板连接,又通过在支撑腔内以及支撑结构与第二基础底板之间设置减振垫层,活动连接件能够在支撑腔内做有限位移的升降运动,同时能够调节第一基础底板与第二基础底板之间的间距,以实现减振垫层在不同的夹紧度下得到不同的名义压应力,以模拟实际配重下的实际压应力,进而可模拟测试减振垫层在不同压应力下的减振效率。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度可调抗拔双层基础建筑结构试验模型,包括:建筑模型,包括建筑基础,所述建筑基础包括第一基础底板和设于所述第一基础底板的下方并与所述第一基础底板间隔设置的第二基础底板;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设于所述第一基础底板的下方,并与所述第一基础底板之间限定有支撑腔;活动连接件,包括防脱部和连接部,所以防脱部悬置于所述支撑腔内,所述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防脱部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基础底板相连;减振垫层,所述减振垫层设于所述支撑腔内,且设于所述支撑结构与所述第二基础底板之间;其中,所述活动连接件适于相对所述支撑腔升降运动并调整所述第一基础底板与所述第二基础底板之间的间距,以模拟所述减振垫层在不同压力作用下的减振效率。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高度可调抗拔双层基础建筑结构试验模型,包括:建筑模型、支撑结构、活动连接件和减振垫层。其中,建筑模型包括建筑基底,建筑基底包括第一基础底板和设于第一基础底板下方的第二基础底板,且第二基础底板与第一基础底板间隔设置,用于设置减振垫层。支撑结构设置在第一基础底板的下方,并与第一基础底板之间限定有支撑腔,通过将活动连接件的防脱部设置在支撑腔内,另一端与第二基础底板相连,起到抗拔作用,防止活动连接件及第二基础底板脱离第一基础底板,将减振垫层设置在支撑腔内以及支撑结构与第二基础底板之间,通过控制活动连接件相对支撑腔做有限位移的升降运动,便能够调整第一基础底板与第二基础底板之间的间距大小,从而可调节减振垫层的夹紧度,进而可通过不同的夹紧度换算成减振垫层的名义压应力,以模拟实际配重下的减振垫层的实际压应力。该试验模型不仅结构简单,且可有效减少系统配重,降低实验系统负载,便于对减振垫层在不同压力作用下的减振效率的分析研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未经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19954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弹性雷达检测天线的夹具装置
- 下一篇:搬运机械手和清洗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