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上边梁加强结构及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2021206818.6 | 申请日: | 2020-06-24 |
公开(公告)号: | CN212685735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2 |
发明(设计)人: | 廖雪平;吴纯福;耿富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5/08 | 分类号: | B62D25/08 |
代理公司: | 深圳众鼎专利商标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25 | 代理人: | 谭果林 |
地址: | 510030 广东省广州市越***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上边 加强 结构 汽车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上边梁加强结构,包括前安装支架、内板总成、外板总成和加强板,内板总成和外板总成拼接形成由前纵梁延伸至A柱处的上边梁,上边梁的末端与所述A柱的顶部连接,加强板由所述上边梁的底面向下延伸至所述A柱的中部,前安装支架包括相互连接的上安装件和下安装件。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上边梁加强结构包括加强板,该加强板由上边梁的底面延伸至A柱上,增加了该上边梁结构与A柱的碰撞力传递路径,提升了力传递效率以及提高了上边梁结构的碰撞性能;同时该前安装支架分别包括上安装件和下安装件,分别实现了上边梁与前纵梁以及前副车架安装点之间的固定。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的一种汽车,包括上述的一种上边梁加强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车身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上边梁加强结构及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日趋严格碰撞安全要求,人们对于车辆的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能够提升车辆机舱的强度以及碰撞性能,汽车的车身结构正在不断的优化和改进。前机舱中的上边梁结构是纵向连接前纵梁与A柱的安装结构,保证受力框架路径的连贯性,传递以及吸收部分由主纵梁撞击而产生的碰撞力,从而减少对乘员的伤害,保护乘员生存空间。现有的上边梁结构的前端通过简单的支架结构实现与前纵梁的连接,中间采用封闭连贯的梁结构。但是现有的上边梁结构存在以下缺陷:第一,上边梁结构与前纵梁之间的框架连接不连贯;第二,上边梁结构后端与A柱的连接强度不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汽车中的上边梁结构前端与前纵梁之间的框架连接不连贯,后端与A柱的连接强度不足的缺点,提供一种上边梁加强结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上边梁加强结构,包括前安装支架、内板总成、外板总成和加强板,所述内板总成和所述外板总成拼接形成由前纵梁延伸至A柱处的上边梁,所述上边梁的末端与所述A柱的顶部连接,所述加强板由所述上边梁的底面向下延伸至所述A柱的中部,所述前安装支架包括相互连接的上安装件和下安装件,所述上安装件将所述上边梁的前端与所述前纵梁固定连接,所述下安装件将所述上边梁的前端与前副车架安装点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内板总成包括第一内板,所述外板总成包括第一外板;所述第一内板和所述第一外板围合形成截面呈口字形的第一封闭腔体,所述第一封闭腔体由所述前纵梁处向上延伸并向后弯曲形成所述上边梁的弯曲段。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内板为截面呈L字形的第一折弯板,所述第一外板为截面呈L字形的第二折弯板,所述第一折弯板的两侧边设置有与所述第二折弯板贴合的第一翻边,所述第一内板通过所述第一翻边固定于所述第一外板的两侧边。
进一步地,所述内板总成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内板的后末端固定连接的第二内板,所述外板总成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外板的后末端固定连接的第二外板,所述第二内板和所述第二外板围合形成在前后方向上截面面积逐渐增大的第二封闭腔体,所述第二封闭腔体由所述上边梁的弯曲段的后末端延伸至所述A柱的顶部形成所述上边梁的连接段。
具体地,所述内板总成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内板内的增强板,所述增强板焊接于所述第二内板的内表面。
具体地,所述第二外板的底部设置有向下延伸的台阶面,所述加强板包括相互拼接形成第三封闭腔体的外加强板、内连接板以及内加强板,所述第三封闭腔体的前端与所述第二外板的所述台阶面搭接,所述第三封闭腔体的后末端固定于所述A柱的中部。
进一步地,所述上安装件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竖直板以及连接一对所述竖直板的连接板,所述竖直板上设置有与所述前纵梁连接的第二翻边。
具体地,所述连接板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内板固定连接的第三翻边,所述上安装件的所述竖直板和所述第三翻边与所述第一封闭腔体的前端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下安装件包括截面呈U形设置的折弯板,所述折弯板的顶部设置有可供所述第一封闭腔体的前端插入的开口,所述折弯板的侧面设置有与所述前副车架安装点固定连接的第四翻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20681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便携式蓄电池检测系统
- 下一篇:一种灰尘清除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