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离岸LNG接收站的码头平台管线保冷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21216754.8 | 申请日: | 2020-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212252069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9 |
发明(设计)人: | 贾保印;邢乐;唐明;李婵;安小霞;刘以荣;彭涛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寰球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7C5/02 | 分类号: | F17C5/02;F17C7/04;F17C13/04;F17D3/01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龙寰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9 | 代理人: | 李林 |
地址: | 100012 北京市朝***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离岸 lng 接收站 码头 平台 管线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离岸LNG接收站的码头平台管线保冷系统,具有卸船臂、卸船支管、装船臂、装船支管、装船回气臂以及卸船回气臂,各卸船支管设置有卸船支管切断阀,还连接有卸船放空支管和卸船排净支管;各装船支管设置有装船支管切断阀,还连接有装船放空支管和装船排净支管;各卸船放空支管以及各装船放空支管由放空总管汇合连通至码头排净罐;各卸船排净支管以及各装船排净支管由排净总管汇合连通至所述码头排净罐;所述码头排净罐通过码头排净罐气相平衡线与BOG回气总管相连通。本实用新型具有卸船模式、非卸船自然蒸发保冷模式、非卸船泵循环保冷模式,能够保障离岸LNG接收站码头平台保冷可行性和可靠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离岸LNG接收站的码头平台低温管线保冷方法,并提供了本方法实施所需要的隔离设施、仪表控制、安全联锁及泄放设施。
背景技术
液化天然气具有质量热值高、效率高、污染小、环境友好性强的特点,是一种应用广泛的优质能源。随着液化天然气应用(以下称“LNG”)的普及和LNG产业的不断发展,LNG的应用基础设施种类越来越多,除了常规的LNG接收终端外,还涌现出了许多不同形式的LNG接收及再气化基础设施,浮式LNG再气化装置(以下称“FSRU”)即为其中之一。FSRU是具有接收、存储、转运、再气化外输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特种装备,配备推进系统,兼具LNG运输船功能。主要功能为LNG的储存及再气化,将从其它LNG船舶接收的LNG加压气化后,输送到管网中提供给天然气用户,是离岸LNG接收站的最佳选择。
通常离岸LNG接收站远离海岸线,位于海上。典型示意图如图1所示。来自LNG液化厂的LNG运输船(以下称“LNGC”),连接码头平台9一侧的液相卸料臂91,经码头平台9上卸船总管92将LNG输送至另一侧的液相装料臂93,将LNG输送至FSRU的储罐中。装船回气臂94以及卸船回气臂95将FSRU装船置换产生的BOG返回至LNGC的储罐中。来自FSRU上气化设施的高压天然气经码头平台9一侧的高压气体外输臂将高压天然气输送至码头平台9的计量、调压装置,然后进入海底管线将天然气输送至用户。
对于传统陆域LNG接收站,当LNGC完成卸料离港后,需将接收站的低压LNG通过码头保冷循环管线将LNG输送至码头,经卸船总管返回至接收站的LNG储罐中,以此来维持大尺寸的该卸船总管(通常为40~48”)处于冷却状态,以便于再次进行LNGC卸料时对卸船总管重复预冷,减少操作时间,避免物料损失,节省运行费用,降低预冷操作潜在的泄漏、应力集中等安全风险。
对于离岸LNG接收站,当LNGC完成卸料离港后,仍然需要维持卸船管线处于冷态状态,避免出现复温过程造成的低温管线上下表面温差较大现象,通常FSRU可提供低压LNG,但FSRU却没有低压LNG经卸船管线保冷后循环至FSRU的接口。由于FSRU上的工艺流程也无法为该功能进行单独改造。因此需要在码头平台的工艺流程方案设计中实现码头卸船管线保冷循环的功能。
此外,由于离岸LNG接收站位于海上,当恶劣天气或台风发生时,FSRU和LNGC均需要离开码头,此时LNG码头平台管线然需要维持卸船管线处于冷却状态,此状态下保冷用LNG来源及保冷循环后LNG的去处均需考虑。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是提供一种离岸LNG接收站的码头平台管线保冷系统,以此来维持大尺寸卸船总管(通常为40~48”)处于冷却状态,避免每次卸船前对卸船总管重复预冷,减少操作时间,提高码头利用率,避免重复预冷导致的潜在泄漏、应力集中等安全风险。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离岸LNG接收站的码头平台管线保冷系统,具有卸船臂、装船臂、装船回气臂以及卸船回气臂,其中:
卸船臂与LNGC相连,各卸船臂经卸船支管连接至卸船总管,卸船总管又通过各装船支管连通至装船臂,装船臂与FSRU相连,以将LNGC中的LNG输送至FSRU的储罐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寰球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寰球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21675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