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冷却系统及发动机有效
申请号: | 202021231711.7 | 申请日: | 2020-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212583802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23 |
发明(设计)人: | 王泽刚;孙传利;王祥明;李钢 | 申请(专利权)人: |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P7/16 | 分类号: | F01P7/16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黄溪;刘芳 |
地址: | 261061 山东省潍坊***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冷却系统 发动机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冷却系统及发动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冷却系统包括冷却液管道和节温器组件,冷却液管道具有出液腔,出液腔的腔壁上设置有出水口,节温器组件安装于出液腔内,其中,节温器组件包括节温器本体和节温器支架,节温器支架可拆卸的连接在出液腔内,且节温器支架可绕自身轴线转动,节温器本体设置在节温器支架上,且节温器本体可以相对于节温器支架沿出水口的轴向移动,以打开或关闭出水口,出液腔的内壁设置有限位部,限位部挡设在节温器支架的转动路径上,以将节温器支架的位置限制在冷却液流动方向的边侧,从而减少了冷却液在出水口位置的流量损失,同时提高了节温器支架的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冷却系统及发动机。
背景技术
发动机冷却系统是保证热平衡的重要系统,其中节温器通过感应冷却液温度进而控制冷却液的循环路径,以调节冷却系统的散热能力,保证发动机在合适的温度范围内工作。
现有技术中,冷却系统一般包括冷却液管道、节温器和水泵等,在发动机温度较高时,节温器会打开冷却液管道通往发动机散热器的开口,从而对发动机进行散热,在发动机温度较低时,节温器会打开冷却液管道通往水泵的开口,从而保证发动机能快速升温进入工作状态,节温器通常安装在冷却液管道的出水口位置,且在安装时无限位装置,节温器的安装支架相对于出水口的位置在安装时可以转动变化,容易将节温器支架安装于冷却液的流动方向。
然而,目前的节温器安装方式,会导致冷却液冲击节温器支架,造成冷却液的流量损失,同时降低了节温器支架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冷却系统及发动机,避免了冷却液在出水口处的流量损失,同时提高了节温器支架的使用寿命。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冷却系统,包括冷却液管道和节温器组件,冷却液管道具有出液腔,出液腔的腔壁上设置有出水口,节温器组件安装于出液腔内。
其中,节温器组件包括节温器本体和节温器支架,节温器支架可拆卸的连接在出液腔内,且节温器支架可绕自身轴线转动节温器本体设置在节温器支架上,且节温器本体可以相对于节温器支架沿出水口的轴向移动,以打开或关闭出水口。
此外,出液腔的内壁设置有限位部,限位部挡设在节温器支架的转动路径上,以将节温器支架的位置限制在冷却液流动方向的边侧。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式,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冷却系统,出水口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出水口和第二出水口,节温器支架连接于第一出水口的边缘,且节温器支架可沿第一出水口的轴线转动,节温器本体位于第一出水口与第二出水口之间。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式,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冷却系统,节温器本体可择一的打开第一出水口或第二出水口。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式,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冷却系统,第一出水口具有呈圆形的边缘,节温器支架和第一出水口的边缘连接并可相对于第一出水口转动。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式,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冷却系统,节温器支架包括两个支臂,两个支臂均与节温器本体连接,并分别设置于第一出水口的相对两侧。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式,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冷却系统,限位部位于第一出水口的边缘。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式,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冷却系统,限位部由出液腔的内壁凸向第一出水口的内侧。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式,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冷却系统,限位部为凸块,凸块的相对两侧端面可与支臂抵接,以限制节温器支架的位置。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式,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冷却系统,支臂为板状结构,支臂的板面方向与冷却液的流通方向平行。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发动机,包括发动机本体、散热器以及和散热器连通的上述冷却系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23171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强度抗回潮纸板
- 下一篇:一种生态园林景观设计绿化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