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机炉耦合供热余热利用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21247670.0 | 申请日: | 2020-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212431010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29 |
发明(设计)人: | 李雪梅;张力;高维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电龙源电力技术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D3/18 | 分类号: | F24D3/18;F24D19/10;F22D1/36;F23J15/02;F23J15/06;F01K17/02;F01K11/02;F01D15/10 |
代理公司: | 北京五洲洋和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87 | 代理人: | 荣红颖;李璐 |
地址: | 100039 北京市海淀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耦合 供热 余热 利用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机炉耦合供热余热利用系统,系统包括锅炉烟气余热回用系统、汽轮机发电系统、冷凝水回热系统和供暖系统;锅炉烟气余热回用系统,包括烟水换热器;汽轮机发电系统包括相互连通的中压缸和低压缸,中压缸和低压缸还分别连通供暖系统;冷凝水回热系统,用于将作为热网循环水热源的蒸汽放热后得到的冷凝水和/或将冷凝装置冷凝后得到的冷凝水再次加热;供暖系统,用于向用户端提供热量。该系统充分利用锅炉余热和汽轮机发电的低品位能源用于供暖,减少低品位和高品位热能的浪费,设置有储热罐,可以在发电高负荷期将热能储存,达到了热电解耦的效果;降低了锅炉排烟温度,减少了烟气脱硫用水量,本系统节能环保,经济效益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能源利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机炉耦合供热余热利用系统。
背景技术
我国的煤炭资源丰富,燃煤电站在电力系统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耗给环境带来不小的压力,锅炉作为火力发电机组的主要设备,是热能动力设备,同时也是高能耗,高污染的主要来源。
锅炉的排烟损失是锅炉各项热损失中最大的一项,约占锅炉热损失的70~80%。锅炉烟气排放包括固体及气体污染物,同时也包括过高的排烟温度带来的热污染。在燃煤发电站,一般的废气排放温度为120-130℃,燃用高硫燃料的锅炉,排烟温度可达150℃,而在其它类型的发电站,例如循环流化床发电站,它的废气排放温度甚至会大于150℃。而且,受热面的污染程度随着锅炉运行时间而加剧,排烟温度要比一般设计温度还要高20-30℃。排烟温度过高导致更多的能源消耗,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汽轮机的冷源损失,是火力发电厂中另外一个热量损失较大的一项,即便是对于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1000MW超超临界机组,冷端损失也占整个汽水循环热量的50%以上。由此可以看到,发电厂中本身的能量损失非常严重,存在着大量的能源没有完全得到利用。
目前采用的能源利用方式主要有:通过提高蒸汽参数、采用二次再热等手段来提高循环效率,降低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冷端损失。但是由于本身的技术水平以及受材料、投资和环境温度等限制,对循环效率改善有限。如果能有效地将这些损失的热量进行回收再利用,将为整个社会的节能减排做出重大贡献。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不足的改进技术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机炉耦合供热余热利用系统,以至少解决目前燃煤电厂锅炉排烟温度过高,尾部烟道余热不能充分利用,同时,供热过程中需要引出汽轮机中的高品位的热能来加热供热的循环水,造成高品位能源的浪费,汽轮机冷源损失严重,能源浪费大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机炉耦合供热余热利用系统,所述系统包括锅炉烟气余热回用系统、汽轮机发电系统、冷凝水回热系统和供暖系统;
所述锅炉烟气余热回用系统,包括烟水换热器,设置于锅炉烟道中;
所述汽轮机发电系统包括相互连通的中压缸和低压缸,所述低压缸通过第一管道与所述冷凝水回热系统连通,所述第一管道上设置有冷凝装置,低压缸内的蒸汽在非供暖时通过冷凝装置将蒸汽冷凝后进入冷凝水回热系统;所述中压缸和低压缸还分别连通供暖系统,在供暖时低压缸内蒸汽进入所述供暖系统作为热网循环水热源;所述中压缸内的蒸汽在发电高负荷供暖时也进入所述供暖系统作为热网循环水热源;
所述冷凝水回热系统,用于将作为热网循环水热源的蒸汽放热后得到的冷凝水和/或将所述冷凝装置冷凝后得到的冷凝水再次加热,提高锅炉给水温度并将其回送至锅炉省煤器;
所述供暖系统,用于向用户端提供热量,在发电高负荷供暖时,所述中压缸蒸汽排出口与所述烟水换热器均与所述供暖系统连通,用于向供暖系统中提供加热热网循环水的高温驱动热源;在供暖时,所述低压缸与所述供暖系统连通,用于向所述供暖系统中提供加热热网循环水的低温热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电龙源电力技术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国电龙源电力技术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24767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汽油发动机一体化点火器
- 下一篇:一种高稳定性充电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