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微通道换热器有效
申请号: | 202021250908.5 | 申请日: | 2020-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212253773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9 |
发明(设计)人: | 陈朝猛;王立洋;程兴国;张萍;向荣;陈兴欣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民族大学 |
主分类号: | F28D9/00 | 分类号: | F28D9/00;F28F3/04;F28F3/10;H05K7/20 |
代理公司: | 北京轻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12 | 代理人: | 李昆蔚 |
地址: | 550025 贵***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通道 换热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属于电子元件散热技术领域。本微通道换热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冷流入口、冷流出口、热流入口和热流出口;微通道板,所述微通道板设在所述壳体内,所述冷流入口和所述冷流出口与所述微通道板的两端连通;换热器件,所述换热器件设在所述微通道板上,所述热流入口和所述热流出口与所述换热器件的两端连通,所述换热器件上设有一次换热通道和二次换热通道。本微通道换热器提高了换热效果以及换热效率,散热效果应用更广泛。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子元件散热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微通道换热器。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元器件越来越向小型化、集成化方向发展,使得电子器件在单位面积上的热流密度越来越高。根据研究,大部分电子器件功能降低或者损坏是因为其表面的热量不能及时散发所致。
由于微通道换热器具有体积小、高比表面和高传热传质效率,因此它被广泛应用于半导体产业高热流密度的微电子芯片、新能源利用、医疗器件的热管理。
目前的微通道换热器依然存在换热效率低的问题,使得电子元器件的散热问题依然较严峻。
因此,需要提出一种高散热效率的微通道换热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微通道换热器,提高了换热效果以及换热效率,散热效果应用更广泛。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冷流入口、冷流出口、热流入口和热流出口;
微通道板,所述微通道板设在所述壳体内,所述冷流入口和所述冷流出口与所述微通道板的两端连通;
换热器件,所述换热器件设在所述微通道板上,所述热流入口和所述热流出口与所述换热器件的两端连通,所述换热器件上设有一次换热通道和二次换热通道。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通过设置的冷流入口和热源入口,使得冷源从冷流入口进入到壳体内,并沿着微通道板移动,在移动过程中与换热器件进行热交换,而热源经热流入口进入到壳体中,在换热器件中移动;
(2)通过设置的一次换热通道和二次换热通道,加强热交换的效果,提高了换热效率,从而利于电子元器件进行快速降温,有效的保护了电子元器件
(3)本微通道换热器结构设计紧凑,换热效率高,利于集成化应用,应用范围广。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换热器件包括本体,所述本体上设有多个换热翅片,多个所述换热翅片成阵列排布,相邻两个所述换热翅片之间形成的换热空间为一次换热通道。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从而实现高效的换热,实现更好散热效果。
进一步,多个所述换热翅片的侧壁上均设有多个凹槽,多个所述凹槽形成的换热空间为二次换热通道。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有效的增加了换热效率以及换热效果,增加了散热效果。
进一步,所述换热翅片的宽度为1mm,相邻两个所述换热翅片的间距为1mm,所述凹槽的宽度为0.5mm,深度为0.5mm。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结构小且紧凑,更利于集成化设计。
进一步,所述微通道板上设有换热槽,所述换热器件连接在所述换热槽内。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利于热源的流动,更利于与换热器件接触,换热效果更好。
进一步,所述换热槽的两端向外延伸有分流腔,两个所述分流腔分别与所述热流入口和所述热流出口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民族大学,未经贵州民族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25090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铁路货车转向架柔性构架及铁路货车
- 下一篇:埋件支撑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