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船用柴油机外循环冷却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21257170.5 | 申请日: | 2020-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212583793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23 |
发明(设计)人: | 孙鹏;靳良真;李荣玖;孙辰龙;潘晓;孙运中 | 申请(专利权)人: | 潍柴重机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P3/02 | 分类号: | F01P3/02;F01P5/10;F01P7/16;F02B29/04 |
代理公司: | 潍坊正信致远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55 | 代理人: | 贾宝娟 |
地址: | 261108 山东省潍***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柴油机 循环 冷却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船用柴油机外循环冷却系统,包括中冷器、热交换器和海水泵,进气温度传感器,进水温度传感器,旁通控制机构及主控单元,进气温度传感器设在柴油机进气管上,采集进气温度;进水温度传感器设在热交换器的出水口侧,采集进水温度;旁通控制机构设在海水泵和中冷器的连接管上;主控单元分别与进气温度传感器、进水温度传感器和旁通控制机构电连接,主控单元用于根据进气温度和进水温度,来控制旁通控制机构的打开和闭合,以调整海水进水量,进而调整海水携带的冷量,使海水量恰好合适。可见,本系统可避免因进气和缸套水过冷导致的燃烧恶化,摩擦消耗增加,降低了油耗,提高了可靠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柴油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船用柴油机外循环冷却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的船用柴油机基本上都是通过外循环冷却系统来冷却增压后的空气和内循环冷却液。外循环冷却介质一般是海水或者河水,通过海水泵将冷却介质先后输送至中冷器和热交换器对中冷后空气和冷却液进行冷却。海水泵匹配时往往只计算最大功率时的冷却需求,并不能保证低功率机型以及同机型不同工况下进气温度和缸套进水温度都恒定在最佳温度,较多情况下低功率机型和部分工况外循环冷却能力是过剩的,造成部分工况中冷后空气以及冷却液的过冷。增加了柴油机燃油消耗以及零件的摩擦消耗。
现有船用柴油机外循环水的流量匹配基本都是按照柴油机最大功率时的流量需求进行匹配的,并不能很好的将柴油机不同机型、不同工况的外循环水需求流量与海水泵的特性曲线进行匹配,也不能使中冷后温度以及缸套进水温度保持恒定,柴油机低速低负荷甚至低负荷状态下中冷后空气、缸套进水都是过冷的。过冷的空气造成了能量的损失以及燃烧的恶化导致燃油消耗率增加;过冷的缸套进水导致燃烧室温度降低造成燃烧恶化,零件的摩擦损失增加,进而导致燃油消耗率的增加及可靠性的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船用柴油机外循环冷却系统,该系统根据实时进气温度和水温度,来调整旁通控制机构以调整海水量,避免因进气和缸套谁过冷导致的燃烧恶化,摩擦消耗增加,降低了油耗,提高了可靠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船用柴油机外循环冷却系统,包括中冷器、热交换器和海水泵,还包括:进气温度传感器,所述进气温度传感器设在柴油机进气管上;进水温度传感器,所述进水温度传感器设在所述热交换器的出水口侧;用于调节外部海水进水量的旁通控制机构,所述旁通控制机构设在所述海水泵和所述中冷器的连接管上;主控单元,所述主控单元分别与所述进气温度传感器、所述进水温度传感器和所述旁通控制机构电连接,所述主控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进气温度传感器采集的进气温度及所述进水温度传感器采集的进水温度,来控制所述旁通控制机构的打开和闭合。
优选方式为,所述旁通控制机构包括与所述主控单元电连接的电动阀,所述电动阀的进水口与所述海水泵出水口连接,所述电动阀的出水口与所述中冷器的进水口连接。
优选方式为,所述旁通控制机构包括与所述主控单元电连接的电磁三通阀及旁通管,所述电磁三通阀的进水口与所述海水泵出水口连接,所述电磁三通阀的第一出水口与所述中冷器的进水口连接,所述电磁三通阀的第二出水口与所述旁通管的进水口连接,所述旁通管的出水口接外界。
优选方式为,所述主控单元集成在柴油机的电控单元上。
优选方式为,还包括与所述电控单元电连接的比较电路,所述比较电路具有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所述电压比较电路用于将所述进气温度传感器采集的实时进气温度对应的电压与所述第一阈值进行比较,并传输比较结果对应的进气电信号给所述电控单元,所述电控单元用于将所述进水温度传感器采集的实时进水温度对应的电压与所述第二阈值进行比较,并传输比较结果对应的进水电信号给所述电控单元;所述电控单元用于根据进气电信号和进水电信号,控制所述旁通控制机构打开或闭合。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潍柴重机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潍柴重机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25717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建筑施工用防护栅栏
- 下一篇:储料罐环保回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