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电解制孔的残余应力测试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1264251.8 | 申请日: | 2020-07-02 |
公开(公告)号: | CN212482759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5 |
发明(设计)人: | 尚晓峰;董嘉智;尚进;张鹏;刘大力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中科博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L5/00 | 分类号: | G01L5/00;G01L1/22 |
代理公司: | 长春众邦菁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2214 | 代理人: | 王莹 |
地址: | 132000 吉林***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电解 残余 应力 测试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基于电解制孔的残余应力测试装置,属于残余应力测试装置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以钻孔法制备盲孔,引起孔边塑性变形,导致降低测试精度、测试结果不准确,且不能动态监测应力释放过程等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测试装置,包括控制系统、电阻应变片、试件夹具、电解液、水泵、系统容器、阴极工具、直流电源、丝杠螺母传动副和步进电机;其中,控制系统包括计算机、USB多功能采集卡、电阻全桥组、水泵控制继电器、电源控制继电器和驱动器。该测试装置在电解制孔过程中无切削力和切削热作用,不产生由此引起的残余应力;且电解制孔表面质量好、加工精度高;并能够在电解制孔过程中实时测试残余应力释放情况。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残余应力测试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电解制孔的残余应力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机械加工和强化工艺都能引起残余应力。如冷拉、弯曲、切削加工、滚压、喷丸、铸造、锻压、焊接和金属热处理等,因不均匀塑性变形或相变都可能引起残余应力。在零件使用过程中,残余应力影响构件承受动载能力、造成结构脆性断裂、应力区易产生应力腐蚀和开裂,以及影响结构的刚度和稳定性等。因此需要掌握残余应力分布情况,避免或减少残余应力的产生。
现有技术中,残余应力测试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测试法和机械释放测试法。物理测试法主要包括X射线法、超声法和磁性法等;机械释放测试法主要包括截条法、逐层剥层法、切铣环槽法和盲孔法等。其中,盲孔法由于理论体系完备、测试结果相对准确,是工程上最常用残余应力测试方法。但是,现有技术中,盲孔法所采用的盲孔的制备方法均采用钻孔法,而钻孔过程中由于外加作用力引起孔边塑性变形,从而使结果不准确、降低测试精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为解决现有技术中,采用盲孔法测试残余应力时,以钻孔法制备盲孔,引起孔边塑性变形,导致结果不准确、降低测试精度、不能动态监测应力释放过程等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基于电解制孔的残余应力测试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于电解制孔的残余应力测试装置,包括:控制系统、电阻应变片、试件夹具、电解液、水泵、系统容器、阴极工具、直流电源、丝杠螺母传动副和步进电机;
所述电阻应变片为N个,且N≥3,N个电阻应变片固定在被测试件的上表面上;
所述试件夹具用于固定被测试件,被测试件的应力释放点与阴极工具同轴;
所述电解液承装在系统容器内;
所述阴极工具为棒状,外轮廓与待制孔的形状尺寸相同,外径与待制孔的直径相同,阴极工具的内部设有输液孔,输液孔的出液端设置在阴极工具的底端,输液孔的进液端设置在阴极工具的侧壁,电解液经输液孔的进液端流入,经输液孔的出液端流出;
所述水泵一端与电解液连通,另一端与输液孔的进液端连通,水泵将电解液输送至输液孔的进液端;
所述丝杠螺母传动副的顶端与步进电机的底端固定连接,丝杠螺母传动副的底端与阴极工具的顶端固定连接,步进电机驱动丝杠螺母传动副带动阴极工具沿阴极工具的轴向运动;
所述直流电源的正极与被测试件连接,负极与阴极工具连接;
所述控制系统包括计算机、USB多功能采集卡、电阻全桥组、水泵控制继电器、电源控制继电器和驱动器;计算机通过USB多功能采集卡控制电阻全桥组、水泵控制继电器、电源控制继电器和驱动器工作;电阻全桥组采集电阻应变片的信号,并将采集的信号通过USB多功能采集卡传输至计算机;水泵控制继电器控制水泵的启停;电源控制继电器控制直流电源的开关;驱动器控制步进电机运动。
进一步的,相邻的两个电阻应变片所成的角度为120度、90度、60度或45 度。
进一步的,所述N为3、4、6或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中科博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吉林中科博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26425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机端盖防尘散热结构
- 下一篇:一种铝盖抛光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