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基于减振孔的桥梁群桩基础浅眼爆破减振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021267224.6 | 申请日: | 2020-07-01 |
公开(公告)号: | CN213455175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5 |
发明(设计)人: | 龙立敦;王朝国;李少方;陈元忠;张凯;周旭;林文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省公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42D1/00 | 分类号: | F42D1/00;F42D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联创佳为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62 | 代理人: | 韩炜 |
地址: | 550008 贵州省贵阳***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减振孔 桥梁 桩基础 爆破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减振孔的桥梁群桩基础浅眼爆破减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掏槽眼(1),在掏槽眼(1)外侧设有周边眼(3),周边眼(3)外侧间距0.08‑0.12m的位置设置减振孔(2)。基于隔振孔的桥梁群桩基础施工浅眼爆破减振结构及方法同时实现了高效减振与高效爆破。在实际工程中,结合成本分析,在被保护构筑物仅位于一个方向时,采用隔振孔措施每爆破循环仅增加成本425.6元,能够避免相邻桩基出现护壁或新浇桩身裂缝的安全隐患和质量问题,最终实现工期和施工间接成本的极大节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爆破减振结构,特别是一种基于减振孔的桥梁群桩基础浅眼爆破减振结构。
背景技术
群桩基础是山区高速公路桥梁高墩、高塔设计中最常见的基础形式。受地形限制,浅眼爆破人工挖孔施工作为一种高效、经济的开挖方式,在山区公路桥梁群桩基施工中被广泛应用。工程实践证明,在桩基爆破作业过程中,炸药的部分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四周传递,产生地震效应,当地震效应较强、波速较大时,将会对相邻桩孔的护壁、以及新浇桩身混凝土产生不利的影响,导致护壁及桩身混凝土出现裂缝,最终形成安全和质量隐患。因此,在桥梁群桩基础浅眼爆破开挖施工过程中,有必要采取爆破减振降振措施,对传递至相邻桩的爆破振动进行控制。
目前,针对爆破减振措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减弱爆源,如减少最大药量、调整微差时间等;二是改变传播介质的物理性质,如开挖减振沟、隔振孔等。然而,高速公路项目中,采用群桩基础的墩、塔往往是项目的关键工作,对工期要求较高,采用减少药量实现减振的手段会降低工效,延迟施工进度,且群桩基础桩间净距较小、孔深较大,减振沟显然无法使用。对于隔振孔,由于桩基施工的特点,必须合理设计隔振孔的位置,才能高效的实现减振目的。当前基于减振孔的爆破减振措施主要在隧道爆破中得到应用,在群桩基础浅眼爆破施工中未见相关应用,而隧道爆破因其开挖断面、隧道埋深、炮眼布置方案、以及被保护构筑物间距等问题,其减振孔布置方式对于桥梁群桩基础施工浅眼爆破减振不具备借鉴意义。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一种基于减振孔的桥梁群桩基础浅眼爆破减振结构及施工方法。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设计合理,占地面积小,减振效果好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一种基于减振孔的桥梁群桩基础浅眼爆破减振结构,包括掏槽眼,在掏槽眼外侧设有周边眼,周边眼外侧间距0.08-0.12m的位置设置减振孔。
前述的基于减振孔的桥梁群桩基础浅眼爆破减振结构,所述减振孔与周边眼的间距为0.09-0.11m。
前述的基于减振孔的桥梁群桩基础浅眼爆破减振结构,所述减振孔为2个以上,排列成圆弧形设置,所述圆弧形设置的圆心和炮眼和周边眼相同。
前述的基于减振孔的桥梁群桩基础浅眼爆破减振结构,所述减振孔之间的间距为0.2-0.3m。
前述的基于减振孔的桥梁群桩基础浅眼爆破减振结构,所述减振孔圆弧形角度为在需保护构筑物方向呈120°。
前述的基于减振孔的桥梁群桩基础浅眼爆破减振结构,所述减振孔孔径与周边眼相同。
前述的基于减振孔的桥梁群桩基础浅眼爆破减振结构,所述减振孔深度较周边眼大0.2m。
基于减振孔的桥梁群桩基础浅眼爆破减振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按照设计要求在爆破位置打出掏槽眼;
B、在掏槽眼外侧打出周边眼;
C、在周边眼外侧对应保护方向打出减振孔;
D、在掏槽眼及周边眼填入炸药,确认安全后起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省公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未经贵州省公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26722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中药腰枕
- 下一篇:一种稻田病虫害绿色诱虫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