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两用眼部美容仪有效
申请号: | 202021274169.3 | 申请日: | 2020-07-02 |
公开(公告)号: | CN213250259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25 |
发明(设计)人: | 刘新顺;刘文沁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F7/00 | 分类号: | A61F7/00;A61N1/18;A61M37/00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戴涛 |
地址: | 529156 广东省江***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两用 眼部 美容 | ||
本实用新型涉及美容仪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两用眼部美容仪。该美容仪包括内部形成容置空间的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电控机构,所述壳体两端部分别设有第一按摩头和第二按摩头,所述第一按摩头表面嵌有按摩电极,按摩电极向壳体内连接有导电触片,导电触片与电控机构电连接;所述第二按摩头设有半导体制冷片,半导体制冷片与电控机构电连接。本实用新型结合冷热敷技术和微电流技术,一个按摩头冷热敷,一个按摩头进行微电流按摩、美容、导入等操作,缓解眼肿、疲劳、眼干问题后,再进行导入,达到对眼部的双重护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美容仪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两用眼部美容仪。
背景技术
当下社会生活节奏快,压力大,长时间面对电脑、手机,导致眼部出现三大问题,眼肿、疲劳、眼干。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对女性来说,眼部皮肤也会逐渐滋生皱纹,所以眼部的护理非常重要。针对眼肿、疲劳、眼干的问题,一般都是冷热敷缓解,眼部皱纹则一般都是涂抹眼霜来抚平。美容仪近年来越来越受消费者的青睐,这种仪器小巧便携,可以日常使用。市场上现有的美容仪一般仅有冷热敷功能,一般不具备按摩导入功能,对眼霜等护肤品的吸收没有效果。
现有专利CN208893123U公开了一种美容仪,虽然其同时具有冷热敷功能和按摩导入功能,但其按摩方式是通过震动马达震动来实现按摩导入,在使用时发出较大噪音,而且其按摩头尺寸较大,不利于按摩到眼部各位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所述的缺陷,提供一种两用眼部美容仪,结合冷热敷技术和离子导入技术,一个按摩头冷热敷,一个按摩头微电流按摩、美容、导入等操作,缓解眼肿、疲劳、眼干问题后,再进行导入,达到对眼部的双重护理。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两用眼部美容仪,包括内部形成容置空间的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电控机构,所述壳体两端部分别设有第一按摩头和第二按摩头,所述第一按摩头表面嵌有按摩电极,按摩电极向壳体内连接有导电触片,导电触片与电控机构电连接;所述第二按摩头设有半导体制冷片,半导体制冷片与电控机构电连接。半导体制冷片由电控机构供电控制,进行冷热敷。
其中,第一按摩头通过按摩电极的作用,具备了微电流按摩、美容、导入等功能,按摩电极接触到皮肤后可给予微弱的电流刺激,以使得肌肉受刺激后收缩,从而达到训练肌肉,使肌肉更加紧致的功效,同时,不同的参数和波形可以起到导入护肤品的效果,一般采取EP脉冲,EP脉冲可以给与肌肤短而强的电器脉冲,将不易渗透的高分子成分,未离子化的美容液直接以高分子的形式导入真皮层下,增强吸收。
作为其中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按摩电极包括中心电极和环形电极,所述中心电极位于第一按摩头中心,环形电极环绕中心电极,所述中心电极与环形电极之间留有环形间隔。使用第一按摩头按摩时,按摩电极接触人体皮肤,以皮肤为负载构成电流回路,EP脉冲模组以一种频率、幅度持续变化的脉冲电平输出至电极和皮肤之间,正负极之间的刺激交错,形成一个复合多重的皮肤刺激感,大大提高了美容效果。
作为其中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环形电极的环宽为4-5mm;所述环形间隔的环宽为1.5-2mm。
作为其中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中心电极为椭圆形电极,椭圆长轴为 6.5-7mm,短轴为4.5-5mm。
作为其中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壳体为柱状结构,所述第一按摩头、第二按摩头均为斜切状;所述第一按摩头、第二按摩头的斜切角度为30-60°。第一按摩头、第二按摩头的斜切角可不相同,在按摩时,斜切面可尽可能接触皮肤,有效增大最大皮肤接触面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未经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27416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腹膜透析管路固定夹
- 下一篇:船舶综合管控系统和智能船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