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核电站的抗震型隔振支架有效
申请号: | 202021274777.4 | 申请日: | 2020-07-02 |
公开(公告)号: | CN212840070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30 |
发明(设计)人: | 詹敏明;武心壮;夏栓;邱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55/035 | 分类号: | F16L55/035;F16F9/32;F16F9/34;F16F3/07;F16F3/10;F16F15/023;F16F15/08;F16F15/067 |
代理公司: | 上海精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53 | 代理人: | 刘宁 |
地址: | 200233***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核电站 抗震 型隔振 支架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核电站的抗震型隔振支架,包括预压缩系统、隔振系统和液压系统;所述预压缩系统包括由螺纹定位销(1)固定在导杆支座(2)上的导杆(3);所述隔振系统包括从隔振系统外壳(5)内穿出并支撑所述导杆(3)的隔振系统支撑杆(4),在所述隔振系统外壳(5)内充有金属橡胶(6);所述液压系统的缸体(8)与所述导杆(3)固定连接。在核电站管道和设备正常运行工况下,该隔振支架即能够承载自重、热胀和机械荷载,又能够隔振振动能量的传播;在管道和设备事故工况下,隔振支架自动处于刚性状态,能够承受地震产生的大载荷,保护管道和设备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抗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核电站用的抗震型隔振支架。
背景技术
核电站中设计有很多高能管道,介质为流速极快的高温高压的蒸汽,管道布置不当容易引发管道的振动和噪声,形成恶劣的工作环境,影响核电站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
在民用工业中,对于能够产生振动的管道和设备,通常采用隔振支架来隔离振动,防止振动能量从管道和设备传递到墙体或楼板上,从而隔断振动能量的传播。民用工业中的隔振支架常利用如橡胶、弹簧等材料的阻尼特性来达到隔振效果。而现阶段在核电站中,治理相同类型的振动问题,通常做法是额外增加管道和设备的刚性约束,抑制管道和设备的振动,这种治理方法能够减小振动,防止管道和设备因振动而发生破坏。此种方法是将管道和设备的振动能量传递到墙体和楼板上,将并不能消除或隔离振动能量的传播,相反由于增加了刚性约束,更多的振动能量通过墙体和楼板传递出去,在其他区域或房间管内形成振动和噪声。
在核电站中较少采用隔振支架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核电站的高温、高湿、辐射环境,现有的隔振材料不能长期在核电站中服役,另外一方面是核电站的安全要求高,工况复杂,管道和设备通常要求抗震,常规隔振支架不能胜任。
因此需要设计一款抗震型的隔振支架,隔振材料既能够长期适应核电站的恶劣环境,又能满足核电站复杂的工况要求。抗震型隔振支架能够承载管道和设备正常运行工况下的自重、热胀和机械荷载等,同时能够隔离振动能量的传播,防止振动传播到墙体和地面;另外隔振支架又能够承载管道和设备在事故工况下的地震、管道破裂等大荷载,保证管道和设备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核电站的抗震型隔振支架,在核电站管道和设备正常运行工况下,该隔振支架即能够承载自重、热胀和机械荷载,又能够隔振振动能量的传播;在管道和设备事故工况下,隔振支架自动处于刚性状态,能够承受地震产生的大载荷,保护管道和设备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一种核电站的抗震型隔振支架,包括预压缩系统、隔振系统和液压系统;
所述预压缩系统包括由螺纹定位销(1)固定在导杆支座(2)上的导杆(3);
所述隔振系统包括从隔振系统外壳(5)内穿出并支撑所述导杆(3)的隔振系统支撑杆(4),在所述隔振系统外壳(5)内充有金属橡胶(6);
所述液压系统为底部的液压系统外壳(12)和套接在所述液压系统外壳(12)上方的缸体(8),所述缸体(8)内设置有活塞(9),所述活塞(9)穿过所述缸体(8)并固定在所述液压系统外壳(12)底部内侧;所述活塞(9)与所述缸体(8)之间设置有硅油(10),所述硅油(10)可通过所述活塞(9)上的小孔节流阀(11)在由所述活塞(9)分隔开的所述缸体(8)的内部来回流动;
所述缸体(8)与所述导杆(3)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小孔节流阀(11)为在小孔节流阀基座(11-1)中间设置弹簧(11-2),在所述弹簧(11-2)的下方设置有小孔节流阀阀芯(11-3),所述小孔节流阀阀芯(11-3)将所述硅油(10)的流速压力传递给所述弹簧(11-2)起到调节所述硅油(10)的流速。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核电站用的抗震性隔振支架,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27477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